杨曾文:邢台至邯郸一带在佛教两大发展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诗      时间:2016-04-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中国佛教在经历了汉、魏和西晋的初传之后,经过东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普及,然后进入南北朝以崇尚阐释佛教义理为特色的研究时期,最后迎来隋唐时期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形成的局面,标志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结束,进入作为中国民族宗教之一的佛教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回顾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河北邢台至邯郸一带在佛教普及和盛行研究的两大发展时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在促成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大普及和大发展的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担当后赵最高军政顾问的佛图澄及其弟子。他们在邢台(襄国)、邺城(在今邯郸)以及南方等地从事传法、研究和培育弟子。据载,仅佛图澄就有优秀弟子数百人,门徒上万人,兴建寺院达893所。弟子道安、僧朗等人和渡江到了江南的竺法汰、道安弟子慧远,皆对推进佛教深入传播,实现民族化做出巨大贡献。

 

    二、进入南北朝时期,印度僧菩提达摩来华,在北魏嵩洛一带纳徒传授以《楞伽经》为主要依据的心性法门,弟子慧可在达摩死后经常在东魏都城邺城与卫之间(今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等地)传法,影响很大。现在的成安县二祖寺是他当年弘法的重要中心。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形成标志禅宗正式成立的东山法门,然后才有禅宗的兴起和兴盛。

 

    三、东魏和北齐以邺城(在今河北临漳)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佛教继续兴盛,义学研究也取得显着成果。以研究华严《十地经论》为中心的相州地论南北派,在推进对《华严经》及其心性缘起、诸法圆融思想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唐代华严宗的形成创造条件。地论南派著名学僧慧光对《华严经》《大涅槃经》《十地经论》等皆著有注疏,还与弟子致力《四分律》的研究、注疏和推广,对后世以《四分律》为弘传中心的律宗兴起、中国佛教组织和戒规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础。

 

    在举国上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仅建成一部分的二祖寺举行纪念慧可大师圆寂1423年暨邯郸二祖文化与地论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应当说是很有意义的。相信在河北省、邯郸市和成安县党政领导的指导下,在以明海法师为会长的河北佛教协会和各地寺院、僧俗信众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早日将二祖寺圆满建成,在今后发展佛教文化和营造和谐社会环境、造福民众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在纪念慧可大师圆寂1423年暨邯郸二祖文化与地论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2016年4月21日于邯郸)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杨帆)

菩萨在线APP

了解最新佛教资讯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