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感怀“南十字星下——中国艺术家南极探索之旅”中的弥勒精神

来源:锦绣路上工作室发布时间:2019-02-18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它们弥足珍贵,是叫人永生难忘的回忆。 


自从2015年起,春节对我来说便也多了一重意义。因为四年前的二月时分,我第一次走进南极。那一路,有威力惧人的德雷克海峡,有漫山遍野的企鹅海豹群,有震撼心灵的冰山雪川,更有一群人的期望和理想寄付其中。在南极的湛蓝天空下,我看到了一份份珍贵,相互凝聚,凝聚成一个时代的可贵记忆。



那年,是我启动“新瓷”项目的第4年,也是自从2013年“新瓷”——午夜的阳光.中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后,我们为赴地球另一端极地,花了近两年时间准备的重要时刻——2015年2月,“新瓷”——南十字星下.中国艺术家南极探索之旅从上海出发,途径南极门户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乌斯怀亚,最终登陆南极诸岛。全程,将近1个月。


 “南十字星”的主题,源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学家杨惠根主任的建议。南十字星,是正南方向的永存之星被人们赋予着“永恒、长久、美 好”的意义。这个名字正如同我们对于中国当代文化走出的希望和信心一样坚定、稳固、永不消失。


还记得当时许多人问,带着中国当代陶瓷和艺术家们前往极地意义在何?毕竟那样的旅程不仅费心费力更费财力而且谈不上经济上的收益和回报何必那般执着?是的我曾为了南极之行的方案彻夜难眠为了瓷器极为不便的运输百般烦恼为了同行几十人大团队的安全整日提着心但当我们怀着同样的梦想共同用行动去实践理想尝试为当代陶瓷的推广去做一些事的时候这份情怀大概已在冥冥之中成为了一份使命。



虽然已有了北极之行的经验,但由于南极的气候较之北极的不确定因素更大,因此在行程、人员、作品选择方面都我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考量和选择,以及为能否从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上进行再突破迫切寻找着新思路。


弥勒文化的加入,可以说,是一份缘。起初,我们的主题如往常一样聚焦在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上,邀请国内优秀的艺术家带着陶瓷作品一起探索极地、把中国当代瓷文化带向南极世界。而在2014年筹备的期间,我们与奉化雪窦寺的另一项合作(2014年9月雪窦寺弥勒文化节“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论坛”)的召开,也成为了这次弥勒文化南极慈行成行的一次伏笔。当时,我们的艺术家在雪窦寺内,举行了一场以佛教题材为主的当代艺术陶瓷展览,同时也就“瓷”文化和“慈”文化做了先驱性的一次探讨。正因为这一次机缘,我开始关注到陶瓷文化与弥勒文化、瓷文化与慈文化的交流合作。




而在时任奉化统战部何剑波部长、奉化旅游大使沈水波、雪窦寺方丈怡藏大和尚、监院惟祥法师及导演徐强的大力创意和支持下,最终促成了让“慈”与“瓷”同行南极的盛事并邀请我也担任了中华弥勒文化大使。后来我在拜访星云大师时将这一计划与他分享他也连声叫好并提议我们在途经南极门户阿根廷时访问佛光山寺的阿根廷分馆。就此多位弥勒文化的使者加入了我们的极地队伍并护送一尊与雪窦寺56.74米露天弥勒大佛一炉铜水的弥勒佛像前往南极。而这一走就创下了中国佛教文化弘法最远的一次记入了大世界基尼斯记录。 



雪窦寺56.74米露天弥勒大佛一炉铜水的弥勒佛像


在这一路中我们对弥勒文化和弥勒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感触。弥勒文化的精髓并不局限在宗教文化其讲究“和合和谐、智慧自在、大度包容”其实是一种十分积极、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态度而这种精神也贯穿在我们南极之行的每时每刻。


几位弥勒文化大使时时用行动感染着身边人。每一次登陆时哪怕徒步穿越再辛苦他们都坚持全程将弥勒佛或被背或捧在胸口前行他们主动在船上开设弥勒文化的讲座、他们带着丰富的影象、图册和小礼物参与我们的文化晚会与船上170多位其他国家的乘客交谈在几天的时间里让弥勒文化吸引了一大批外国粉丝更把弥勒精神传递给了外国友人。


连我们的艺术家也受到感染等不及地想要即兴创作起来。在文化晚会的当晚艺术家朱者赤决定现场冰雕一尊弥勒佛头像。当冰雕完成,外国友人纷纷上前观看,由于现场的光线比较暗,我们团队中不论是艺术家、摄制组、还是一些企业家友人都纷纷打开手机电灯站在冰雕像后为冰雕进行照射,并不断有人向大家介绍。这种团结的力量甚为感人,我想,这也是弥勒精神的一种体现吧。 


而当我们抵达南极登陆点之一——南纬64°53 S 、西经62°53 W的天堂湾时,老天更为我们带来“礼物”。天堂湾三面被巨型冰川环绕,气势雄伟。而从它山脚往左侧望去,一座未被白雪覆盖的小山竟全然就是一尊弥勒形态,大大的肚皮、白雪的布袋、更似乎露出灿烂笑容。如此神似另所有人惊喜不已。


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则莫过于在为准备登陆长城站前期的一幕。因为风浪太大,天气极端恶劣,登陆长城站的计划可能被船方放弃。在那个突然下起雪珠的早晨,弥勒文化使者惟祥法师身披单衣,两次冒着暴风雪去到零下十几度、冰冻而湿滑的甲板上为我们此行祈福,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撒下祈福的净水。一位年轻的摄影师甚至来不及换上鞋子匆匆赶来,穿着夹脚拖,扛着机器踩在随着大浪起伏不定的船头。陆陆续续,不少人都闻讯而来,大家静静守在一旁,深深地被震撼着、感动着。不少人,都落下泪来。 




虽然最终,暴风雪、风浪没有停,但这样的众心成诚于我却是另一种宝贵的收获。一次次海事卫星电话的沟通协助、长城站方面向船上发来的期盼见面的信函、大家围坐在摇晃的船舱会议厅里不断地讨论方案、以及每一个乘客的签字请愿,这点点滴滴于我,是此次南极行何等珍贵的感动和记忆。


还有那些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他们背着瓷器登陆南极艰辛徒步的身影、那湛蓝的天空下静态瓷艺作品和动态南极生灵近在咫尺又处之泰然的和谐之态,一切的一切历历在目。极地探索和艺术创作,看似并不相交,但事实上却极为相似。当遇到风浪险阻时如何克服,当创作遇到瓶颈时如何突破,需要的其实都是信念与坚持。艺术家们也纷纷表示会把这些感悟转化成创作,通过陶瓷语汇把这种美和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通过这次的南极之行,我个人在心态上也出现了很多变化,我想这也是弥勒精神对我的一种影响。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充满希望不放弃,但面对任何结果,我们也都能微笑面对,坦然处之,因为它正是另一种美好。充当介质的慈与瓷,都是中华文明的体现者,也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瓷器的独特魅力将我深深吸引,让我有责任将之分享于世界,而大慈弥勒尊重包容、积极乐观的弥勒精神则支撑和指引着我,用好的心态,坚持不懈地一路走下去。这也是后来,我将“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这个项目延续下去的源动力。


而今,南极那壮阔的海峡,那丝绒般绵延的白色雪线,那翡翠般晶莹剔透的蓝色冰层,那鬼斧神工般难以想像的冰雕“作品”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在甲板上遥望迅速变换阵型的流云,那些远观无边际的云雾缭绕的雪山,那些在冲锋舟上看巨大浮冰发出静谧幽兰的光,那漫山遍野的企鹅,那片神秘广漠的冰原,不亲自到达,无以膜拜其壮观之美。还有那群举着五星红旗、随身背着瓷器徒步极地的艺术家、弥勒文化大使、以及那天寒地冻里热到发烫的激动心情似乎就在眼前、从未远去。希望这份南极情长存,也希望弥勒精神长存心中。


致南极探索之行四周年纪念。(文:陈海波 图:锦绣路上工作室 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


作者简介:陈海波,上海市政协教科文体卫副主任、上海市新联会副会长、浦东新区自由职业联谊会会长。



编辑:妙文 责任编辑:李蕴雨

陈海波,中国艺术家,南极,弥勒精神,菩萨在线,佛教新闻,最新资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