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千年的观音茶宴在郑州复原 宾客恍若穿越

来源:人民网      发布者:妙菲      时间:2016-05-25


大观音寺观音茶宴系列之朝茶会举行


点茶师身着素服,焚香、置炭、燃炉、煮水、点茶、分盏、敬茶

 

    “鸣佛鼓,唱禅音,品香茗”,2016年5月21日上午8时,农历的四月十五,在郑州大观音寺七佛殿二楼,一场由大观音寺禅茶学会精心复原打造的观音茶宴系列之朝茶会如期举行。

 

    祈福静心禅定品朝茶,宾客坐蒲参人生

 

    祈福、静心、禅定、诵心经、品朝茶、静听琴、坐蒲参人生……来自郑州云心茶书院的资深点茶师身着素服,焚香、置炭、燃炉、煮水、点茶、分盏、敬茶,众茶童亦着传统素服、以禅茶礼仪为宾客奉茶,为大家复原展示了观音茶礼。

 

    数十名茶会宾客恍若穿越,闻香品茗,以礼敬谢,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品悟了禅茶文化的深厚内蕴。

 

    自隋唐五代至南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以及僧人共同参与的茶会茶宴逐步发展。从《百丈清规》(814年问世)到《禅苑清规》(1103年)近三百年间,各种茶会茶宴方式开始融合,只是到了《禅苑清规》问世后,寺庙才有了比较规范的茶会茶宴仪式与程式。

 

    朝茶,晓之茶事,正午茶事,夜咄……从清晨到日出,从午后到日暮,茶事伴随着僧人的日常修行,逐渐成为禅茶和文人茶会的仪礼。寺院茶宴实际上就是通过品茶达到悟禅的一种参禅形式,茶中有禅,以茶悟禅,茶禅一味。

 

    “观音茶宴”始于唐代,注重禅茶结合

 

    据了解,唐代饮茶属于“煎茶道”的兴盛期,禅宗饮茶在到唐开元时期开始大兴,不仅于中唐已经成了生活风尚,更进一步进入禅林,形成“茶禅”文化。

 

    那时候,饮茶文化广泛流传于各僧院中,僧人不只饮茶参禅,也以茶供佛。僧人与文人之间,除了以诗文会友之外,也因大量品茶与文会的结合而产生了“茶宴”风尚。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人称“赵州古佛”。他于禅学和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禅茶一味”的典故就是源自他的那句著名偈语——“吃茶去”。

 

    当时,诸多文人雅士慕名前往观音院,与从谂禅师品茶论禅,当时茶会的主要内容有佛前供花、烹茗、讲禅、发论、传花饮、看诗卷……是为“观音茶宴”。

 

    自此,茶道与禅的结合,更是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成为了僧人与文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新天地,并与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悟、顿悟”结合起来,产生了无限的创造力。

 

     在对史籍资料的不断潜心研究和与国内外各大寺院的深入学习交流中,大观音寺禅茶学会携手圆融文化中心和郑州云心茶书院,以“追根溯源、让禅茶精神回归中原”为本心,复原并升华了失传千年的“观音茶宴”。

 

    致力于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禅茶文化传播机构

 

    “观音茶宴”包涵三种茶会形式:朝茶、正午茶会、夜咄。“在传承禅茶文化和复兴国学礼仪的同时,我们结合时代特征,注入了更多更完善的内容,以修心为主旨,通过每一场茶会或是每一套点茶的方法,带领每一位品茶人安静自己的内心,在茶的世界接受心灵的洗礼,回归本真。” 郑州云心茶书院的创始人蔡晓瑜如是说。

 

    另外,大观音寺禅茶学会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以茶明志,以禅修心,推广和传播茶道、香道、花道、书画、琴艺、禅修等为一体的国学理念,为禅茶精神和东方美学的回归不断践行。

 

     近年来,大观音寺禅茶学会、圆融文化中心、郑州云心茶书院更是与国内多家寺院和佛学院建立广泛合作,重现佛茶礼仪,每月的初一、十五会定期举办公益茶会,同时推出公益茶道培训、书画艺术品展览等活动,将茶道与禅修相结合,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具使命感与影响力的禅茶文化传播机构。

 

 

(文编:妙甜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