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净居寺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0-11-03

寺院风光(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寺院风光(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寺院简介

 

      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今光山县)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在长达14年之久的岁月里,他造金字般若27卷及法华琉璃宝函,为僧众宣讲法华、般若二经,完成《法华安乐行》、《立誓愿文》等著作。

 

    寺院文化

 

    传法之余,还率徒躬耕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并在大苏山山阳一处如削如劈的天然石壁上,刻下“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记其深山修持之愿。这里还流传着山神点化慧思留此结庵的佳话。相传慧思来到大苏山时,正值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只见四周群山环抱,群峰隆起,一峰独尊,好一处人间胜境!正细心思量,忽见一白发老者路过,问其姓,答曰“苏氏”,又得南北大、小二苏山名,遂想起临行前师父曾对他说:“遇三苏则住”的话,于是决定在此结庵。再寻老者时,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是此山神。如今,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法在当地已是老幼皆知的美谈。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法华三昧”,精研《法华经》,一日突然开悟,心思豁然开朗,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智顗在大苏山学识精进,定慧双修,创立了“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一心三观”等系统的天台宗佛学理论,于公元567年受师慧思指派率法喜等27人前往建康(今南京)传法,后于公元575年入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佛著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日本天台宗佛教徒盛赞他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曾多次率团专程到净居寺寻根探祖。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州人,在长安为孝和帝顺,各大寺院纲维总务,荐福寺建造者)率弟子鉴真等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为追念天台“二圣”(慧思、智顗),亦为报恩家乡,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寺院,始名净居寺。道岸建寺时造塔于山顶,相传塔顶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望到祥云有瑞兆,因而得名紫云塔,现塔圮基存。寺院建成初始就显示出“有招提之势,佛圣之容,峰塔岩峨,宗风浩荡”。寺分三进两院,一进天王殿,二进观音殿,三进大雄宝殿,东、西两院以寺庙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建筑体系完整,风格古朴、典雅,鼎盛时期(唐、宋)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唐广明庚子之乱(公元880年),寺毁于兵火。

 

     寺院历史

 

    宋乾兴(公元1022年)复建,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故又名梵天寺。元季毁,明初修葺。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颁藏经于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释慧门募修。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颁《钦赐大苏小苏重建记》碑记,净居寺得到了保护。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禅堂五楹,渐复丛林之旧。民国期间(公元1930—1948年)因战乱寺院及佛像遭严重毁坏。现存房屋80余间,其中大雄宝殿5间保存完好,为明末建筑。其余厢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但破损严重。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后去扬州,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因此,净居寺又是律宗的祖庭之一。据《中国寺庙与菩萨》一书载:按时间排序,净居寺在我国主要佛寺中为第15位。正是由于净居寺在我国思想文化史和哲学佛教史上的厚重地位,因而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杨曾文,武汉大学著名哲学家萧 父、唐明邦,著名教授段德智、麻天祥、孙昌武等或亲来考察,撰文题字,或为净居寺重建复兴奔走呼吁。

 

 

 

编辑:一休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