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与求法日僧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7-11-22

天童禅寺(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果明)

 

    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虽然在公元6世纪左右就展开了,到隋唐的时候达到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高峰。但从日人木宫泰彦着《中日文化交流史》一书中所载《遣唐留学生一览表》来看,当时到中国的日僧,多是去长安求法,或是参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较多,几乎还没有发现记载有来天童寺参访的。而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的时候,到天童寺参访的日僧就多了起来。因为在中国南宋的时候禅宗特别盛行,正如铃木大拙先生所说中国的禅宗“发达于唐代而繁荣于宋代”。中国禅宗,历经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却日益昌盛起来,到了南宋已达到烂熟的时期,禅宗在南宋成为佛教的主流,并几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词。因此禅宗便成为入宋日僧学习的首选目标,这乃是当时必然的趋势,也由此在南宋时才有很多日僧前往天童寺参访了。据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所载《南宋时代入宋僧一览表》统计,当时入宋求法的日僧有109人,除了不明参访地点的10多人外,有明确记载到天童寺参访的日僧有20多位。如荣西、俊芿、神子荣尊、安觉良祐、明全、道元、圆尔辩圆、彻通义介、南浦绍明、约翁德俭、无象静照等这些对日本佛教都有很大贡献的人,都曾造访过天童寺,这其中尤以荣西、道元二人与天童寺关系最为密切。

 

    1.天童寺与日僧荣西

 

    荣西(1141-1215),据木宫泰彦说,他是日本入宋僧最初登此山者。荣西,字明庵,又号叶上房,俗姓贺阳,备中(今冈山县)吉备津宫人。8岁时就从父读《俱舍颂》,聪颖过人。11岁师事本郡安养寺僧静心,14岁落发,登比叡山受戒,法号荣西。之后从千命法师学密教,受《虚空藏求闻持法》。19岁,到上都(今京都)从有辩法师学习天台宗教义。应保二年,全国瘟疫流行,荣西回乡探亲,又从千命受密教灌顶,到伯耆山跟基好法师学台密,后又回到比睿山,从显意法师受密教灌顶。由此可见荣西在去宋朝求法之前,事实上已经是通晓显、密二教的天台宗僧人了。

 

    日本仁安三年(1168)四月,荣西搭乘商船到达明州,后又从明州欲往丹丘(今陕西宜川),途遇入宋求法日僧重源,两人结伴登天台山,求得天台宗新章疏30余部60卷。九月,与重源一起返回国,将所得天台宗新章疏呈交给天台座主明云。荣西回国后在近20多年的时间内于比睿山钻研天台和密教的教义,特别是对密教有新的创见,开创了密教的一个新流派“叶上派”。

 

    同时荣西在查阅天台宗书籍时,看到最澄、园仁、园珍等天台宗师的著作中都有提到过禅宗,“见传教大师《佛法相承谱》”知比睿山曾传承禅宗。所以决定再次入宋求法,并从中国到印度巡礼释迦牟尼佛的圣迹,事实上荣西在第一次入宋时就已经对禅宗有所闻,据《兴禅护国论》卷中记载:荣西第一次到达明州时,碰到广慧寺的知客,通过笔谈请教禅宗法旨,对禅宗就已有了深刻的印象和兴趣,那位知客还邀请他:“欲知源流,请垂访友,当一一相闻,广知祖师之意。”〔14〕当时荣西因与重源相约同时回国,没能在中国四处参访禅师,修学禅法,但他一直将那知客的话铭记在心,故这次有缘再入宋时,荣西除了想去印度朝圣外,便直接前往参访禅德。

 

    文治三年(1187年)三月,荣西带着《祖宗血脉谱》、《西域方志》乘船再次入宋。到临安府(今杭州)求见地方官员,欲往印度,朝巡释迦圣迹。由于当时西北战乱频发,故南宋政府以“关塞不通”予以劝阻。此后,荣西乃往天台山万年寺,从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虚庵怀敝禅师(1187-1191)问道参禅。南宋淳熙末年,怀敝住持天童寺,荣西随侍左右数年,除了学习禅法外,还学诵《四分戒》、《菩萨戒》等。南宋绍熙二年,荣西欲回国,怀敝授给荣西法衣、临济宗传法世系图、拄杖、应器(钵)、宝瓶、座具等,并赠书送行。其书中说:“释迦老人将欲圆寂时,以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乃至嫡嫡相承至于予。今以此法付嘱汝,汝当护持,佩其祖印,归国布化,末世开示众生,以继正法之命。”并说国内至六祖时,已止法衣不传,但因为荣西是异国之人,因此特授法衣以表法信。荣西在此年七月回国,从肥前国(今长崎)平户登录。

 

    荣西在天童寺时,虚庵怀敝正准备重建千佛阁,而缺木材,荣西知道后对怀敞说:“思报摄受之恩,糜躯所不惮,况下者乎?”因此慷慨援助,言归国后将致良材以为助。荣西回国后,经过筹集,果然派人渡海运来巨木。在《天童寺志》卷二所载楼钥撰《千佛阁记》中说:“百围之木凡若干,挟大舶泛鲸波而至。”在荣西的帮助下,千佛阁建成。新建的千佛阁:

 

    为阁七间,高为三层。栋横十有四丈,其高十有二丈,深八十四尺。众楹俱三十有五尺。外开三门,上为藻井,井而上十有四尺为虎坐。大木交贯坚致壮密牢不可拔。上层又高七丈,举千佛居之位置而势而不曲当。外檐三,内檐四,檐牙高啄直如引绳

 

    由此可见当时千佛阁规模之宏伟、壮观,令人称奇。荣西运木建千佛阁之事,表现了他对天童祖山真诚不渝,也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史留下了一则千古传颂的佳话。

 

    2.天童寺与日僧道元

 

    与天童寺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日僧道元。道元(1200-1253),也名道玄、希玄,号佛法房,京都人。据称道元为内大臣村上源氏久我通亲之子,是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道元系贵族家庭,自幼接受汉学教育,4岁读唐李峤《百咏》,7岁始读《毛诗》、《左传》。8岁时,因丧母,深感人生无常,遂萌发了出家之志。建历二年,道元13岁,到比睿山良观法眼处,请求出家。良观乃道元的外舅,开始并不同意道元出家的请求,但道元执意出家,乃将之留在横川首楞严院般若谷千光房。翌年,道元礼请天台座主公圆僧正为之披剃,并登坛受菩萨戒,正式成为僧人。自此“习天台之宗风,兼南天之密教,大小义理,显密之奥旨,无不习学”。道元在广读显密、佛教大小乘经论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显密二教共谈本来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此则三世诸佛依甚更发心求菩提耶?”为了这个疑问,道元曾请问过许多有名望的僧人,但都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建保二年,道元乃到三井寺公胤僧正处请教,公胤回答说:“此问辄不可答,虽有家训诀,未尽美,传闻大宋有传佛心印之正宗,宜入宋求觅。”之后,道元遂到京都建仁寺,参扣从宋而归弘传临济宗的荣西门下。翌年荣西迁化,道元便在荣西之弟子明全(1184-1225)门下参禅达9年之久。

 

    贞应二年(1223)三月,道元与明全一起入宋求法,同行的还有建仁寺僧廓然、亮照、加藤景正等人。同年四月到达宁波。据载当道元他们到时,在码头正好碰到一位阿育王寺的老典座(按:寺院管理大众饮食)在向日商买香菇。道元借机向他询问,通过与老典座的谈话,道元对“如何是文字?如何是辨道?”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寻访名师参究起来。

 

    道元先挂锡于天童寺,时正值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的法孙无际了派禅师(1149-1224)住持此寺,声名远播,道元随即前往参扣。可能道元与无际禅师无缘,在他座下虽参学两年之久,无际也几度对道元予以印可,但道元始终不满意,于是离开天童到各地去遍参寻访名师。先到杭州径山寺访浙翁如琰(1151-1225),再到台州小翠岩参盘山思卓及平田万年寺元鼐等禅德,最后再返天童,途中听说无际禅师已经示寂,道元感慨嗟叹,遂有归朝之意。为了看望和他一起同来的明全,道元再次登上天童山,路上偶遇一老僧对他说:“今天下宗匠无过如净禅师,近顷应敕请住天童,公应早登山参见。”道元于是前往参见天童如净禅师。

 

    如净禅师(1162-1228)曹洞宗洞山下第十三代,号为长翁,自称净长,俗姓俞,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出家后曾学南山律和天台宗教义,又遍参临济宗虎丘派松源崇岳(1132-1202)、大慧派的无用净全、拙庵德光(1121-1203)等硕学耆宿,参究禅学。后从曹洞宗的足庵智鉴(1105-1192)学禅法,并蒙智鉴印可。嘉定三年住持建康(今南京)清凉寺、台州净土寺、临安(今杭州)净慈寺、明州瑞岩寺等,宝庆元年敕封住持天童寺。住天童四年,学者辐辏,门厅清严,海内以为法式。在禅法上他提倡默照禅,注重坐禅修行,认为坐禅能使身心脱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有《如净和尚语录》两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流传于世。在如净住持天童寺传禅法期间,道元前往参谒问法。道元与如净一见如故,十分投契,便决定留在如净身边参禅。

 

 

编辑:妙然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