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行住坐卧皆有规矩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09-06

(摄影:妙静)


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内心总是渴望可以去一个与世无争,可以闲扫落叶,静听流水的地方,僧人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大多数人所期望的那样。事实上佛教是有极其严格的戒律,并不可随心而行,随性而为。


佛教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要求僧众在生活中执身即除习气。故佛教从最基本的行、住、坐、卧就有规矩,要求一切行为举止都要威仪具足。


《菩萨善戒经》云: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


(摄影:寂戒法师)


(摄影:妙静)


四威仪首先是指身体的行、立、坐、卧四种形态,其次要求这四种身体形态要具足一些仪态,及由此体现出相应的威德,简单的说就是: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具体表现为:行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心存正念;坐姿不可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观照自心;右胁而卧,不忘正念,心无昏乱,为调摄身心,如法而卧。


《楞严经》卷五云:三千威仪,八万微细。因而所有的戒律皆不离“行、住、坐、卧”此四威仪。此四法不仅可以安定身心,长期坚持亦能使身体,所以大众居士善信也愿意去行持。但这仅仅是僧人生活日常最基本的戒律,就如同吃饭喝水一般自然。


(摄影:妙静)


(摄影:妙静)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戒为第一要行持的,乃是佛教徒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基础。如佛教《名僧传》 、 《高僧传》等传记体史书就将能否坚持戒行当作入传者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对于不遵守戒律的僧人都要命其还俗。


唐朝之后,《四分律》成为中国佛教通行的戒律。这与中国学僧的研究和推广有关,为此著名的高僧道宣律师创立了以重研习及传持戒律的律宗。近现代律宗代表人物弘一法师生活简朴,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严苛。他的雨伞铺盖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在弟子丰子恺的回忆中,弘一法师每次坐藤椅前都会轻摇许久,生怕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细小虫在里头,以免坐时惊吓到或伤害到它们。举动虽小,但传递了佛教的慈悲为怀以及弘一法师内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摄影:妙静)


(摄影:妙静)


近现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也非常重视戒律。佛陀教导弟子走路的时候,眼睛所见到的,前后左右不能超过三尺,因而虚云老和尚的眼睛总是半合。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在梦参老和尚回忆中,虚云老和尚总是如此,未有一丝懈怠。


剖析僧人的生活,我们发现不过是一尺一度、一布一衲、一杖一笠,他们有的行遍天下,有的于寺院中静坐禅定或讲经说法,以普渡众人为重任。对他们而言戒律不是约束,而是能够让自己精进修行的一种方法,能让自己不放逸懈怠,严肃庄重、保持正知正念。



编辑:慧恒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