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佛教高僧大德的临终遗偈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11-06

修行(摄影:果明)


禅师临终时所留下的偈叫做“遗偈”。佛教传入中国,禅宗大兴之际,“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法方式,悟道时有偈、颂赞时有偈、忏悔时亦有偈,而其中大德高僧圆寂时留下的遗偈为偈中最精华的内容。这些历代高僧大德的偈不但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成为了修行者迷雾中的指路明灯。


一、六祖惠能: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无无著。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于8月就要离世。徒众听罢,多皆痛哭。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一切无有真”,认为“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从六祖的遗偈中可以看出,惠能的禅学对心性的深刻认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有不执著于世间一切相,保持一颗清静、坦然之心,便是直指佛性佛心。


二、虚云老和尚:戒


虚云老和尚临终嘱咐只有一个字——“戒”,戒的是什么?最该戒的就是欲望。烦恼多的人欲望多,欲望越多的人烦恼越多。如果每个人都能心中满足,人间的物质看得淡一点,什么都不要挂在心上,那么你的烦恼就不会多。


据《虚云和尚开示录》记载,他对弟子说完这个字之后,“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大师圆寂之前,写了这首《辞世诗》。众生的欲望总是没有尽头的,人生不过是水中的月光,此生结束,接下来又是一个轮回。警示终生欲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戒掉欲望,丢掉我们命运中的包袱,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之美。


三、弘一法师: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临终绝笔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交给侍者。这四字对于不同角度、层面的读者来说,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为何“悲”?为何“欣”?何为“悲欣交集”?这些问题终成悬案。在关于“悲欣交集”的所有解释中,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的说法最令人信服:“'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这确实很符合弘一法师的心境修为。


实际上,弘一法师的绝笔并非4个字,而是7个字,在“悲欣交集”之后,他还注有“见观经”三个字。而最令人动人的则是最后的那个句号,它象征着弘一法师生命的终结和圆满。


“悲欣交集”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弘一法师为了指引人们理解“悲欣交集”的真正含义,于是注释了“见观经”三个字。也就是说,弘一法师临终时参悟了《观经》里所述的“见佛闻法,顿证无生”,达到了超脱生死的人生最高境界。


四、印光大师: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这是印光大师于临终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的遗偈,简单而深刻。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总会往生极乐世界净土的。但贵在一字“诚”,恳切至诚方得善终。


五、宣化上人:我从虚空来,回到虚空去


宣化上人的临终遗言亦是如此真诚、质朴:“我走后你们可以诵《华严经》、念佛,你们要多少天就多少天,或者一个七,或者七个七。火化之后,把我的骨灰洒到虚空去;旁的事情我什么也不要,不要给我造什么塔,什么纪念馆。我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走的时候,还是什么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么痕迹。”老和尚说 :“我从虚空来,回到虚空去。”


六、茗山长老:信仰自由、相互尊重、六和无诤、团结互助


茗山长老临终最后一首遗偈写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各宗各派,殊途同归,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门户,六和无诤,团结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逐步修炼。”这是告诫大众各人修习适合自己的法门,不要互相排斥,团结互助,依教奉行。


这六位佛教界的大德高僧所留下的偈看起来很简单,这是因为禅师示寂的时候,即使有再高的文学修养,也不会以华美的文句来说偈,那是由于遗偈有实证、悟道、警策的功能,若能形式简单、内容通俗,对于后人才有真正的裨益。


但有时候看上去朴实简单的文字背后却隐含着世间真正的道理,我们如果能静心回观历代禅师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句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



编辑:妙清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