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弥勒佛原本是很“瘦”的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11-07

雪窦寺弥勒佛像


每当说到“弥勒”,我们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应该是那位慈眉善目、垂耳大肚、敞怀而坐的“大肚弥勒”。殊不知,原本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弥勒相是威严凛然、身材颀长的。

 

 “大肚弥勒”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产物,原本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弥勒相是威严凛然、庄严肃穆的。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弥勒造像是在十六国苻秦时期。


《高僧传·释道安传》中记载:“苻坚遣使送外国金箔倚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


雍和宫白檀木弥勒大佛


一、庄严肃穆的弥勒相


“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在《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中记载,弥勒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但最后皈依佛门,成为释迦摩尼佛的弟子,但弥勒将先于释迦摩尼佛去世,此后升至兜率天。释迦摩尼佛告诫众生,在他涅槃四千岁后,弥勒将以佛的身份从兜率天下凡,在华林园弘扬佛法,普度大众。

 

早期的弥勒造像,分为“弥勒菩萨像”和“弥勒佛像”。以“菩萨”身份出现的弥勒造像大多为菩萨装,头戴宝冠,有些身披璎珞等配饰,身材修长挺拔。以“佛”身份出现的弥勒造像,多具有背光、佛座,身穿僧祗衣,双手作转法轮印。佛教传入中国后王朝的兴衰变迁让中国百姓热切地盼望着弥勒佛的降生,于是塑造了数量众多的以“佛”之身份出现的弥勒造像。


在当今的佛教寺庙中,威严清瘦的弥勒相相对比较少见。最为著名的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白檀木迈达拉弥勒大佛,它位于雍和宫万福阁内。


相传在雍和宫改为佛教寺院时,并未建万福阁,这里只是一座观音殿,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背景是木制山峦。改为寺院后,乾隆皇帝觉得寺院的北面太空旷,欲建一座高大楼阁,为北面的屏障。但一直苦于没有一尊与之相称的大佛像。此消息被西藏贡使带回,当第七世达赖喇嘛得知后,立即派人搜寻大佛造像原料。恰好尼泊尔王国从印度运回一根高大白檀木,达赖喇嘛闻讯,既以大量珍宝购得,并由西藏经四川走水路,历时三载运至京城。

 

檀木到京后,乾隆皇帝命察罕达尔罕活佛指挥设计,并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木作”、“漆作”、“雕銮作”等在雍和宫负责施工。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雍和宫合编的《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满文文献载:雍和宫的万福阁主楼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日,将京城景山内的楼阁拆了之后,在景山北面的围墙打开了一个豁口,如此连木带石经这豁口一车车运至雍和宫。这年十二月开始组装楼阁并雕刻大佛。经辛勤劳作,圆满完工。


人间弥勒


三、大肚弥勒的由来


如今,在大多数寺庙内供奉的弥勒佛其实已不是佛教经典中的那位弥勒佛形象,而是五代后梁的“布袋和尚”的造像。

 

布袋和尚法名为契此,号“长汀子”。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记载,布袋和尚是明州奉化(今浙江宁波)人。他容貌并不威仪,身矮而腹大,时常用木棍挑着布袋。人们不知他从何来又到哪去。他随处躺倒休息,睡在雨雪之中却不湿身,能向人们预示福祸。公元916年,他端坐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盘石上,说偈语曰:“弥勒真弥勒 ,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偈毕,便安然而逝。人们才醒悟,发现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


“布袋和尚”从此就被写进了中国佛教史里,随处可见的大肚弥勒也俨然成为了已经成了中国佛教的象征。不仅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都可以看到笑口常开的尊像。作为世界闻名的弥勒道场,浙江宁波的雪窦资圣禅寺见证了历代祖师弥勒示现的记载。

 

唐昭宗景福元年,禅宗南岳五世常通禅师,辟为禅宗丛林。五代之后,禅宗兴起,后梁布袋和尚常来寺说法,成为弥勒应迹圣地 。智觉延寿禅师弘法雪窦,时人叹为慈氏下生,至清雍正十二年,世宗盛赞为“慈氏下生,慈氏再来,现同慈氏本说”。清光绪年间,慈运法师领众熏修,禅风远播,因其德化,被“八指头陀”称为“明州布袋和尚再来、弥勒菩萨化身”。太虚大师就任雪窦寺方丈,弘扬“慈宗”,并将雪窦山奉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奉雪窦寺为弥勒道场。


除此之外,在中国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有关布袋和尚神迹的传说故事,众多的文学作品都融入了“布袋和尚”的弥勒佛形象,如元朝的杂剧《布袋和尚忍字记》、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及各大弥勒道场殿前颇具意味的对联。


“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造像安然祥和,为浮躁的世间送去清凉。时常礼拜弥勒佛,愿四众弟子平顺温润,欢喜常在,生活顺遂。




编辑:妙清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