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你知道吗?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11-08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追求健康。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注重的是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则相对忽视,或者不知道该怎样保持心理健康。事实上,在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遭受挫折,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佛像(摄影:妙祺)


佛教原先在印度出现,释迦牟尼佛开始就是为了替人类治病。佛说,身体的病,应该找医生看;心理的病,应该用佛法来治疗。心理的烦恼有五大类:贪欲、愤怒、愚痴、傲慢、怀疑。这是从佛教的观点作的分类。


经书(摄影:妙祺)


圣言法师曾说过用修行的方法,可以治疗心理的病苦:


一、念佛


念佛有两种作用,首先,念佛求生佛国净土,他就能够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永远的未来,而把现在的麻烦,放下不管。其次,可以转变心理的问题。当心理不平衡时,把心念转向持名念佛,专注佛菩萨的圣号上去,就能暂时搁下不平衡的问题。所以我常劝人家说:“当你发脾气要骂人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等于是说:你生气的时候,把问题交给阿弥陀佛。


修行(摄影:妙祺)


二、静坐


静坐的功能可以把散乱的心集中,把不平衡的心安定,然后散念消失,正念相继,便叫做入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会使你烦恼了。然后从定的程度,进一步亲证无我的智慧,那便是叫做开悟。悟境出现的时候,心理一定是相当健康的了。不过悟有大小,如属小悟,在悟的那段时间心理没有问题,悟境过后也可能又有问题。但是,有过开悟经验的,已经知道如何去解决那些问题了。所以,纵然是小悟,也比没悟的好。


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的基础是“心”。万物以心为前导,心主导一切并创造一切。佛陀对于宗教生活的启示是:“远离一切恶行,通过行善和净化心灵来培育生命。”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导师,佛法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对于人的心理健康这件事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了,我们才能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用佛法来治疗心理,追求健康。



编辑:妙清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