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探流 传承发展——从鱼山梵呗看佛教音乐的“ 中国化”

来源: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发布时间:2019-12-26

原标题:寻源探流 传承发展——从鱼山梵呗看佛教音乐的“ 中国化”

鱼山,位于山东省鲁西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为泰山西来余脉,因山顶有座鱼蓝观音庙(民间俗称鱼姑娘娘)而得名。三国时魏国著名文学家陈思王曹植 (公元192~232年)曾在鱼山住留和从事写作,并终老和长眠于此。据文献记载,喜读佛经的曹植于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游鱼山时,闻岩洞内传出梵呗歌唱之声,便按梵呗音调编撰了《太子瑞应本起经》唱词,填入诵唱,后被称为“ 鱼山梵呗”。曹植便成了鱼山梵呗的创始人。


中国的梵呗音乐,曹植时代无梵呗曲目留存,自宋以来,梵呗的音乐素材则大量采用的是词乐与南北曲的曲牌。其曲式结构的特点,是以某一首曲牌为基础,填入不同的词来演唱,即一曲多用。为了适应各种佛事仪礼活动,梵呗的音乐结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了。主要有单乐句式梵呗、齐乐句(2 个乐句、4 个乐句、8 个乐句)式梵呗,长短乐句式梵呗,套曲式梵呗等。


梵呗运用于所有佛事活动中,可以说,一切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梵呗。在各种佛事活动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梵呗有“ 四大祝筵”、“ 八大赞”、“ 十大韵”。“ 四大祝筵” 的演唱主要用于祝圣仪、严净仪。


鱼山有过辉煌的历史,曾一度是我国佛教圣地、梵呗的祖庭;鱼山梵呗作为中国化佛教音乐的精髓,曾对我国各地佛教音乐的兴盛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曾一段时间出现过“ 断流” 现象。为了重现昔日梵呗祖庭的极乐世界,现在, 鱼山梵呗禅寺正恢复修建,将建成一座中国传统寺庙园林,使清纯如水的梵呗和谐之音再度回荡在白云黄河的鱼山胜境。


说鱼山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精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鱼山梵呗是曹植创制的杰作,他“改梵为秦”(“秦”泛指中国)开了外来佛曲中国化之先河。曹植乃出经入史学贯诗文黄钟之大儒。他将编创梵呗的经文与音律集于一身,一改传自古印度的梵呗为中国民族宗教音乐。后世对曹植的梵呗传世之作多有赞颂。唐僧道世撰《法苑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 年)卷三十六《呗赞篇》说: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 其身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梵呗有契 。” 由曹植“ 纂文制音” 的梵呗,中国化的“梵声” 迅速传遍中国各地的佛教寺院,“为学者之宗” 。


第二, 我国各地佛教寺院诵唱的梵呗,世人均公认是鱼山梵呗的“ 遗绪”、“ 遗奏” 。这并非偶然现象。梵呗吟诵的经文,均是祈祷风调雨顺,为民消灾免难的内容,其音乐秉承传统佛乐的架构,追求天然意境的营造,韵唱不尚雕凿,纯任自然,好像经山石过滤流出来的清泉,极纯粹,极富禅意,如心灵之歌,听来令人神清气爽。


在纪念鱼山梵呗诞生和“ 正确的作品解释是音乐表演创造的基础 。”笔者在演奏这首作品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从对乐曲的研究中获益许多,乐谱一下变得立体而丰满起来。对于这首作品的粗浅分析,旨在于让更多的演奏者在接触它时,能够尽可能地把理性分析和感性体验相结合,来体验音乐的内涵,从而准确而完美地把握其风。前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 “只能感受艺术的人永远只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只能思考艺术的人会成为一个研究者和音乐学家;对表演家来说,必须把正题和反题——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结合起来。”(节选自:冯光钰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006 年第 3 期)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