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字母》的唱诵是中国汉传佛教中的一部大型的套曲结构的梵呗。由于梵呗《华严字母》的结构庞大;唱诵的难度较高,因此寺院的法师们往往将唱诵梵呗《华严字母》作为衡量寺院演唱梵呗的标准之一。通过研究分析梵呗《华严字母》的唱诵可以了解整个汉传佛教梵呗的总体状况,其中包括旋律、调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现得出以下结论:
一、梵呗《华严字母》唱诵的历史久远,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时期的发展而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华严字母》唱诵吸收了中国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曲、等元素,如今梵呗《华严字母》已经成为结构完整、旋律具有对比、领唱与合唱兼有的大型套曲结构的梵呗。梵呗《华严字母》的结构是由一个具有序曲意义的《华严字母赞》和连续反复演唱三遍的分节歌以及一个具有“副歌”意义的小尾声(小回向)构成总体,最后还有一个全曲的尾声(总回向),因此梵呗《华严字母》唱诵的结构庞大,每个本分之间的音乐对比鲜明。 虽然梵呗的传承方式是通过口传心授,但是在千百年不断传唱发展过程中,梵呗《华严字母》有着逐渐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它符合了音乐中结构的对比原则,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梵呗《华严字母》在“华严法会”中每念完一卷《华严经》之后被不断地唱诵。
梵呗《华严字母》唱诵的旋律曲折委婉、具有起伏、音域非常宽广、演唱时往往是一字多音,这些旋律中的特色使得梵呗《华严字母》的演唱富有的韵味。梵呗《华严字母》中具有的一字多音“拖腔”演形式可能是梵呗吸取了戏曲音乐的元素,也很有可能是戏曲音乐吸取了梵呗中的元素。由于本人的研究没有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因此在本文没有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
二、梵呗《华严字母》的唱诵旋律中包含着调式调性的转换,调性转换的主要方式是运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借字”转调的手法。借字转调手法中常见的 “单借”和“压上”是《华严字母》唱诵的常用转调手法。法师们在唱诵梵呗《华严字母》时,通过“单借”这一手法,把旋律的调式从“主宫音系统”转到“下属宫音系统”,通过“压上”把调式从“主宫音系统”转回“属宫音系统”。梵呗《华严字母》中所使用的“借字”转调手法,丰富了梵呗《华严字母》旋律的调式与调性的色彩变化。
三、梵呗《华严字母》的旋律中有着大量的“重复元素”。“重复元素”首先是体现在它的结构上,《华严字母》的结构为套曲结构,主体部分是一个连续演唱三遍的分节歌,但是这三个部分的音乐旋律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重复,而是具有变化的重复,体现了变化统一的音乐发展原则。另外梵呗《华严字母》的每个部分的旋律也有着很多“重复元素”,不管形成重复元素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这些重复的旋律加深了对旋律的记忆,同时也利于学唱与传唱。
四、梵呗《华严字母》在演唱中有着多声部的现象,主要的是支声复调形式。这种支声复调的织体是法师们在长期演唱中形成的结果,支声复调在梵呗中起到了丰富音乐表现的作用,使得原本单声部的旋律旋律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在梵呗的演唱过程中,领唱的维那与齐唱的法师们往往会利用支声复调所持有的声部之间“简繁交替”的特性,合理并且巧妙地调整呼吸,在演唱篇幅较长的梵呗时,能够使得气息延绵不断,更好地表现所要演唱的梵呗的情感。
五、中国汉传佛教梵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梵呗的传诵过程中受到了各地的方言、民俗以及各地民间音乐风格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同曲变体的现象。也就是说,各地寺院演唱的梵呗旋律都是出自于同一个“母体”,因此形成了各地演唱梵呗的旋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一些变化的现象。
同曲变体的现象使得各地寺院演唱的梵呗《华严字母》都有所差别,然而唱诵的旋律则都出自于一个“母体”,至于梵呗《华严字母》母体究竟出自哪个地方,哪个寺院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本人通过研究认为,梵呗《华严字母》唱诵在经过各地区寺院演唱中产生的区别正是中国民族音乐“同曲变体”现象的体现,这也证明了中国汉传佛教梵呗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 中国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特征。(节选自:徐菲 论中国汉传佛教梵呗“华严字母”的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