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朝,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音乐也随之形成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当前的人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佛教的梵呗也由此在不断地流失。2018年7月6日,本人赴上海松江灌顶禅院采风,拜访了住持悟旺法师,通过对寺院住持悟旺法师的采访,就一些梵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论述。
一、梵呗的文体与历史
梵呗是指汉传佛教寺院中法师们用曲调唱颂“赞、偈、咒、文”的形式,是一种做法会时插入在各种经文中的唱赞,是有旋律和结构的。“赞”是一种每行字数不对等的诗歌体文字;“偈”也是诗歌体,但区别于“赞”的是每行的字数相等,因此“偈”一般以字数命名,比如“五言偈”就是每行五个字。“咒”分为长咒与短咒,梵呗中一般运用的是短咒,有些咒只有几个字;“文”指的是指散文、文言文等形式。根据佛教的经典记载,在古印度时期其实已经有梵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我国也延续了一段时期。当佛经翻译成汉语,所有从古印度传入的音乐都与汉语的发声形成冲突。在梁代释慧皎法师所著的《高僧传》卷第十三中写道“自大教东流,乃译文着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根据释慧皎法师的这段文字内容,由于汉语与古印度梵呗的旋律之间相融,导致用汉语无法唱颂古印度的梵呗,所以逐渐创造出了与汉语发音相吻合的梵呗。《高僧传》卷第十三《经师篇》中讲到“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位梵呗”,这里说道“咏经”是“转读”,“歌赞”是“梵呗”,所以梵呗是并不是念诵经文,而是具有旋律与结构的演唱。
梵呗的历史非常悠久,梵呗的产生要追溯至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七步成诗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典故,且曹植在文学、绘画等方面都非常出众,但是几乎没有史书对他在音乐方面的事迹有所记载。在释慧《高僧传》卷第十三中提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根据记载,曹植是非常喜爱音乐的。古代的文人墨客总是相互聚集,共同探讨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曹植所创造的“鱼山梵呗”是中国诞生最早的梵呗,可见梵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点是肯定的。
两千多年以来,梵呗在历史发展中与我国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曲相互融合吸收。宋代释赞宁法师也撰写了一本《高僧传》,被称为《宋高僧传》,在其中卷二十五中讲到“系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譬犹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郑卫之声”是指流行于河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可见当时的高僧们已经将民歌融入梵呗当中,润色梵呗的旋律。唐代,在民间出现一种叫“变文”的艺术,指的是寺院的僧人们将佛经内容用通俗化的语言,通过说唱的形式传达给百姓,使百姓们能够理解佛经的内容。由于变文都是由寺院的僧人宣唱,因此寺院中供佛的梵呗旋律也会被吸收。宋元时期,我国的戏曲音乐达到鼎盛,当时出现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体系“南曲”与“北曲”,把南曲与北曲融合的大套,被称为“南北合套”,而“南北合套”的音乐风格一直影响着佛教法会中的唱颂。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见从佛教传入中国后,梵呗音乐与中国的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梵呗音乐吸收我国民族音乐的,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梵呗,同时梵呗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梵呗的音乐特色
(一)梵呗的演唱
梵呗的演唱可分为规整节拍与自由节拍两种。规整节拍的梵呗演唱是有法器伴奏的,一般而言,演唱“赞”与“偈”时基本都使用规整节拍,规整节拍的梵呗是根据严格的节奏演唱,其旋律具有非常丰富的调式变化。自由节拍的梵呗演唱一般是由法师独唱, 并且是没有法器伴奏的清唱,基本在演唱“咒”与“文”时运用自由节拍,自由节拍的梵呗类似于中国戏曲中的散板,没有规定的节奏,全靠法师个人的发挥,这就要考验演唱者的功力,因为自由节拍的演唱速度缓慢、节奏宽广,需要足够的气息去支撑,并且要唱出深厚的情感,所以演唱是有一定难度的。
梵呗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与齐唱两种,独唱是指一位法师的单人演唱,大部分不用伴奏,就是以上所讲的自由节拍。齐唱是指众法师的多人演唱,此时一般都是使用法器伴奏的,在演唱时还会形成即兴性质的支声复调。众法师的齐唱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相互称托,因为梵呗是民族音乐,并非每位法师都具有高亢的嗓音,因此当演唱音区过高的梵呗时,支声复调的形式能弥补个别法师嗓音不高的问题,他们能即兴降低旋律的进行线条。
(二)梵呗的伴奏
梵呗的伴奏乐器被称为法器,法器实为打击乐器,按照民族制作乐器的“八音”来分类,法器基本上使用的是金、木、革三类。
1.磬
磬一般分为大磬和引磬。大磬是用铜制作的钵盂法器,引磬是一种有木制长把柄的小型磬,一般握在手中,所以也成为手磬,一般起引领作用。
2.木鱼
木鱼是由木头制成,且其形状似鱼是,所以称之为木鱼,也是敲击法器,在演唱梵呗时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
3.铛子
铛子是由金属制作的法器,形状类似于一个圆盘,有木制的长把柄,用木棒敲击。
4.钹
钹是金属制作的法器,在中国很多的民族音乐中都会使用到钹,在梵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5.铪子
铪子的形状与钹非常相似,同样也是金属制成。但是演奏方法与音色却是不同的。
6.鼓
梵呗演唱时一般使用三种鼓、即大鼓、小堂鼓,以及手鼓。一般是两面蒙皮的鼓,用木棒去敲击,小堂鼓还需要鼓架,同时还挂有铃,由小堂鼓演奏的法师兼奏。不同的材质制作的法器在演奏时发出的音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演唱梵呗时,这些法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只是伴奏,更多的是与演唱相互融合,相互依托。
三、结语
自从佛教文化传入汉地以后,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在音乐方面,佛教的梵呗与中国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佛教音对于保护和发展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方立天集》第三卷《中国佛教文学》中讲到“佛教音乐对于某些人信奉佛教起了感染、诱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贫乏枯燥,常借寺院的节日活动、庙会、戏场演戏,获得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的机会,佛教音乐对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佛教音乐早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寺院法会上依然会完整的演唱梵呗,但是也有很多的寺院会化繁为简,把唱改为念,导致梵呗也在逐渐消失,主要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寺院法会中缓慢的梵呗失去耐心。自东汉末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早已不可分割,梵呗作为佛教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转载自:于洋 黄河之声201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