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

来源:佛教文史发布时间:2019-12-26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山梵呗”

一、梵呗之功用——修习定学法门之一


鱼山梵呗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而且作为一种载体传播着佛教慈悲、平等、和谐的精神。传承鱼山梵呗, 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


早在印度的吠陀时代, 古印度人就相信, 声音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这一传统也直接影响到佛教,佛教也认为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 而无量陀罗尼门中,最基本的有四十二字,即悉昙四十二字母,是一切字的根本。  《大智度论》卷八十八说:“善男子,当善学分别诸字,亦当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 一切语言皆入初字门, 一切语言亦入第二字门, 乃至第四十二字门。 一切语言皆入其中,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 是众生应如是善学四十二字。 ”《普曜经》中明确地赋予这四十二个音声以特殊的意义。 这可能也是后来中土《四十二章经》、曹植创梵呗四十二契, 取数四十二的含义所在。


佛陀说无量殊胜法门度化众生,其中便有以音声为佛事,以此契合娑婆众生。 正如《金光明经玄义》所说:“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  佛教传入中土后,梵呗便成为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修行的一个重要法门, 通过专注、真实、纯粹地吟诵、赞叹佛德或唱诵“赞”、“偈”的方式,使佛教徒止断外缘、息却妄心、自净其意。


这本身对于修行人的入定安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 唱念者当下获得身心清净,自然萌发利益众生的无上道心。 诚如赞宁法师所云:“入道之要,三慧(闻、思、修)为门。   若取闻持,勿(无)过读诵者矣。  何则?  始唯据本,本立则道生……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唱……故(法华)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8]。 由此,梵呗自可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若准律文呗匿如法,出要律仪云: '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 由此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故梵呗又义译为止断或止息。 《续高僧传》第三十卷亦对梵呗功用加以总结“焉至如梵之为用,则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也”。


二、梵呗之功德


梵呗既然以清净曲调赞颂十方诸佛,功德自然不可思议。 《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 二者不忘所忆, 三者心不懈怠, 四者音声不坏, 五者诸天欢喜。  《南海寄归传》卷四《赞咏之礼》云:“一能知佛德深远,二体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 胸藏开通,五则处众不惶,六乃长命无病。佛寺无不进行梵呗一科,今亦通称为“唱念”。 僧众礼佛唱赞,将自身虔诚恭敬升华,并做以观想,念动声动,音声转念,身体随之起相应变化,震发三脉七轮,打通中脉,利益身心。以梵呗增加闻思修行,习持定功,兼通戒定慧力,清除贪瞋痴障。 又《高僧传》云:“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 ”


三、传承濒危与保护措施


令人惋惜的是, 古老的鱼山梵呗发展至今, 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充分保护,造成梵呗资 料缺乏,曲调流失,现今虽存隋唐古呗的基底(据专家 研究,《释加大赞》与《佛宝大赞》内容皆出自《瑞应本起经》, 似为二鱼山遗绪”), 但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即使目前有些僧人还可以简单哼唱古呗,但也深受民俗音乐、现代音乐等的影响,而发生异化,消解着古老梵呗的仪节性和精神性。  因此,“ 辨彰学术,  考镜源流”,回归鱼山梵呗的本来面目(真精神),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要务。


由于与鱼山梵呗结缘, 本人曾发宏愿“ 愿有佛教的地方, 都有鱼山梵呗, 倾尽毕生之力, 精进不怠, 广弘此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 本人经师公德禅法师指引, 行脚大相国寺、智化寺、广济寺及四大名山等道场,参习梵呗,最终追溯至鱼山,起梵刹于陈思王青冢之侧, 并蒙当代高僧本焕长老不弃, 赞叹命名, 亲书“梵呗祖庭”四字勖勉。 要开展鱼山梵呗的传承工作, 重建梵呗寺产是首要之事。 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积极筹备, 开始恢复鱼山景区特有的历史风貌。 


2002 年筹建梵呗寺,并对曹植墓、子建祠、闻梵处、梵音洞等进行修复。 2004 年,寺院被正式批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2006 年修建了大型鱼山文化广场,寺院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以此为契机,开展了鱼山梵呗的挖掘整理工作。 目前,已经收集唐朝以来的鱼山梵呗古籍善本 20 余卷。 2006 年10月,鱼山梵呗被聊城市政府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年 12 月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鱼山梵呗成功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节选自:永悟 佛教文史)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