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传佛教梵呗唱词的文体与音乐特色

来源: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发布时间:2019-12-26

原标题:中国汉传佛教梵呗唱词的文体与音乐特色

一、梵呗的文体


梵呗唱词的文体基本上分为四种,即“赞”“偈” “咒”“文”。这四种文体中赞和偈均为诗歌体,其他两种则为非诗歌体。


(一)赞

“赞”具有赞扬,赞颂的意义,其内容是赞颂佛菩萨的功德。“赞”每一句词的长短不一,因此用句数命名, 比如“五句赞”“六句赞”等。比如《炉香赞》共有六句,因此称为“六句赞”。《炉香赞》的唱词为:“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可以看到,《炉香赞》唱词每一句的字数不一,第一句、第二句均为为四个字,第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第六句为四个字,这种每句字数不一的文体与古代的诗歌非常相似。


(二)偈

“偈”也是一种诗歌体的文学形式,在佛经中有着大量的偈。梵呗的偈是一种从佛经中的重颂偈脱离而出的形式,其篇幅往往比佛经中的重颂偈要短得多。偈也是诗歌体,每句的字数相同,因此偈用句子的字数命名,每行四个字的称为“四言偈”,每行六个字的被称为“六言偈”。比如《开经偈》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因此又被称为“七言偈”。《开经偈》的唱词为:“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每句有七个字,这就是七言偈。


(三)咒

“咒”即咒语,又被称为“真言”“陀罗尼”,是一种文字符号。咒语没有汉译,至今仍然读的是音译。在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家们都一致认为,咒语是佛的心印、秘语、其含义只有佛知道,所以自古以来咒语一律不翻译。咒的长短不一,短小的只有几个字,长的则有几千字。梵呗中的咒语一般都较为短小。如《净法界真言》的唱词只有六个字:“唵蓝唵囕莎诃。”


(四)文

“文”又称为“白”,是一种散文体或白话体的文体。比如在“华严法会”每天开始时演唱的梵呗《遮那妙体》的唱词就是散文体。《遮那妙体》全文为:“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等太虚而为量。维此法会不异寂场。极依正以常融。在圣凡而靡间。初成正觉。现神变于菩提场中。再转法轮。震圆音于普光明殿。偏七处而恒演。历九会以同宣。敷万行之因华严。一乘之道果。谨遵教典。大启法筵。仰祝国基巩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十方施主。增益福田。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佛教大型法会“瑜伽焰口”中有一段《召請文》,据说这段文是由苏东坡撰写,这个观点无法考证,根据文中的语 言和内容看,说是苏东坡撰写的理由显得不足。本人觉得可 能是这段文的文字语言写得非常美,所以就误传为大文豪创 作,有人就把它与苏东坡挂上了钩。《召請文》把世人各种 原因遇难同胞的遭遇与经历的苦难淋漓尽致地予以描写。


为了能让读者和研究者感受到梵呗文体之美,在此把摘录《召 請文》中的两段:“一心召请 五陵才俊,百郡贤良。三年清节为官,一片丹心报主。南州北县,久离桑梓之乡。海角天 涯,远丧蓬莱之岛。呜呼!官贶萧萧随逝水,离魂杳杳隔阳 关。如是文臣宰辅之流,一类孤魂等众。一心召请。黄冠野 客,羽服仙流。桃源洞里修真,阆苑洲前养性。三花九炼, 天曹未许标名。四大无常,地府难容转限。呜呼!琳观霜寒丹灶冷,醮坛风惨杏花稀。”


梵呗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文体,即“佛号”。这种文体其实只是唱颂佛的名号,比如“普佛”法会中演唱的《拜愿》就是如此。《拜愿》的唱词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南无月光遍照菩萨。南无药师海会佛菩萨。”《拜愿》的唱词共有五句,每一句都是佛的名号。类似这样的梵呗还有《拜忏》等,在佛教的法会中演唱佛号的梵呗也是常见的。


二、梵呗的音乐特色


梵呗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发展的历史中不断地吸收各种民族音乐的元素,目前已经发展成完美的民族音乐种类。从音乐的角度对梵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梵呗具有完整的结构、丰富的调性、多元化的节拍以及富有特色的旋律。


(一)梵呗的音乐结构


音乐作品的结构是指音乐作品各个部分总合在一起的布局。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涉及到这首作品演奏、演唱的艺术效果。梵呗的结构有多种形式,从一个乐句的不断连缀的型结构至大型的套曲结构都存在于梵呗中。


梵呗简单的结构为乐句连缀结构,这类梵呗往往只用一个乐句作不断重复构成。梵呗《拜忏》就是典型的乐句连缀结构,《拜忏》的每个乐句旋律几乎相同,而唱词则不同。梵呗中也有单乐段的结构,构成乐段的基本单位有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而且不断地反复演唱,形成一段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的“分节歌”形式。比如寺院法会中的《绕佛》,都为两个乐句或者四个乐句构成乐段(《绕佛》在中国各地寺院流传有多个版本),然后反复演唱, 直到绕佛仪式结束。

两个乐段组成的梵呗也是常见的,梵呗“赞”的结构常由两个乐段构成。比如《杨枝净水》由六句唱词:“杨枝净水,徧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从第一句“杨枝净水”至最后一句“火焰化红莲”正好是六句,而后面的“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是附加在六句唱词后的补充句,被称为“菩萨陀”,由于“菩萨陀”要连续演唱三遍,又被称为“三称”。“菩萨陀”连续演唱三遍的时间长度上已经构成一个乐段,因此就成为前面六句的第二部分,由此形成两段体的结构。


梵呗的结构中还有着大型的套曲结构,最为著名的是《华严字母》。梵呗《华言字母》的结构庞大,整部套曲的结构由:《华言字母赞》(序曲)→‖:字母(主体部分)→小回响(主体尾声):‖→《总回响》(全曲尾声)结束。由于演唱字母的部分(主体部分)每一遍要演唱三个字母,因此与主体的尾声(小回响)之间要反复演唱三遍,可见梵呗《华严字母》的结构是很复杂的。


梵呗的结构丰富多样,从单乐句的连缀至大型套曲都存在,这些丰富的结构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梵呗的每种结构都有其合理性,段落与段落之间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


(二)梵呗的节拍与节奏


梵呗的节拍也是多样性的,使用最多的节拍是一板三眼。这种节拍的梵呗在“赞”、与“偈”中尤为常见。一板三眼节拍的梵呗一般都是以一个法师(维那)的散板举腔开始,众法师的齐唱紧跟在维那举腔后,节奏也随即入板。梵呗中也有节拍交替的混合拍子,比如《六言回向偈》的节拍就是2/4拍与3/4拍交替。


在佛教大型的法会中经常出现一种被称为“文”也称为“白”的唱词,这种唱词的文体为散文体和白话体, 其中有些内容还具有故事性。这种文体的梵呗演唱的节奏自由,如同戏曲中的散板,旋律也非常具起伏。这类被称为“文”的梵呗演唱风格多样,常用的有四种,即“焚腔”“书腔”“道腔”“书梵腔”。这四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的节拍都为自由的散板,基本没有规范性的强弱拍。


(三)梵呗的旋律特色


梵呗是一种用音乐供养佛的形式,因此梵呗的旋律的风格都比较庄重。梵呗的音乐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音域宽广,宽广的音域使得梵呗的旋律具有很强的起伏,而起伏的旋律能够充分表达佛弟子的情感与虔诚的心情。第二个特色是一字多音,在梵呗中往往一个词会演唱很多音符,一字多音的演唱形成了悠长的拖腔,营造出委婉曲折的风格。


显然,一字多音的演唱也是与梵呗的作用有关,委婉的旋律同样也体现了演唱者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出对佛的恭敬。第三个特色是梵呗旋律中具有调性的转换,不断转换的调性使得音乐的情感层层递进,梵呗旋律转换调性的手法是“借字”。有些梵呗的调性转换是在段落与段落间突然进行的,比如梵呗《拜愿》的维那举腔与众僧侣齐唱的调性是不同的,这样就使得众僧侣的齐唱以崭新的音乐色彩进入,形成了情感突然迸发音乐效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梵呗不断地吸收中国其他民族音乐体裁的长处,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种类。梵呗的风格多样,有些梵呗的音乐风格庄重典雅,有些则飘逸优美,因此有人把梵呗比喻为天籁之音。根据本人近年来对梵呗的研究,梵呗的旋律中的很多特点与中国戏曲、民族器乐曲的音乐特征非常相似。可见在梵呗发展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吸纳了中国其他民族音乐体裁的元素,与这些民族音乐相互融合所形成的。(转载自:狄其安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