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人间净土的清音妙乐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12-27

原标题:梵呗——人间净土的清音妙乐

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 是由梵呗开始的。


公元前6—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约在公元前 3 世纪后,佛教音乐随着佛教逐步向亚洲和世界各地流传,由于地域间的差异,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吸收着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


约在东汉明帝年间(58—75)佛教传入中国。使来自印度与西域的佛教音乐,掺杂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因素, 因而中国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或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西河诗话》曰:“李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娑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密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说明这些佛曲已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的风格特色。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各宗派的繁荣,佛教音乐也达鼎盛阶段。


隋唐时代,佛教不仅盛行俗讲音乐 ( 讲唱经文及佛教故事 ),而且由于西域交通的发展,西域方面的梵呗也渐渐传入汉地。此外还有从其他佛教国家传入的佛曲梵呗,有些梵呗还为朝廷乐府所用,所有这些都对中国梵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梵呗从此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宋元时期,我国器乐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了这一通俗的形式来供养佛菩萨,并以此来接近民众,以此来接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同时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间曲调和曲牌, 各地寺院相继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呗。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曰:“植每读佛经, 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 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 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 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由此看来“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 制梵呗之谱,当为东土梵呗之始”。其所制梵呗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 亦称《鱼山呗》)”。


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


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其后支谦、康僧会、觅历等高僧结合当时中国民间音乐以及正统文学开创和初步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中国梵呗。六朝的齐梁时代, 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 ( 如“转读”“唱导”等 )。此时是我国梵呗发展的重要时期。(节选自:王优华 人文论坛)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