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梵呗的演变看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来源:微言宗教发布时间:2024-10-02

原标题:【文化】从梵呗的演变看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佛教中国化是近些年来佛教界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相关的研究中,通常注重从形而上的思想层面来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佛教中国化并不仅局限于此,而是贯彻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的现象。

 

佛教梵呗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音乐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通过对其发展与演变的考察,可以从一个特殊角度理解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一、鱼山梵呗奠定中国佛教音乐的基本模式

 

一般认为,中国的佛教梵呗肇始于三国时期的曹植。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篇》记载:“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钥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别感神制,裁变古声,所存止一千而已。”

 

梵呗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经典的偈颂本来可以咏唱,但是翻译成汉语之后,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佛经偈颂难以咏唱的问题。因此,曹植根据梵音和汉曲的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融合,所谓“改梵为秦”,也就是在梵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改进,“创声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一契就是一个曲调,四十二契就是四十二个曲调一起演奏。鱼山梵呗奠定了中国佛教梵呗的基本模式,后世演变的梵呗模式无不是以此为基础。

 

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呈现出与印度佛教曲乐不同的形式。以中土形式咏唱佛经,开启了佛曲中国化的进程。

 

二、六朝时期梵呗在中国的演变

 

如何创作出中土语言能够咏唱的形式,是促使梵呗进一步发展与演变的动因。六朝时期的梵呗以“转读”和“唱导”为特征。当时的佛教寺院对于转读经文极为讲究:“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若唯文不声,则俗情无得以入。”(《高僧传·经师篇》)“声”与“文”类似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类似于文与质的关系,“文”表明转读并没有背离佛教的基本精神;“声”则表明用中土语言咏唱佛经偈颂的形式。这一演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佛教梵呗的演化,形成了中国佛教梵呗的审美特色:“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谅足以超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聆语可以开襟。”(《高僧传·经师篇》)由于将梵呗的功能定位为“宣唱教理,开导众心”,“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也”,因此在审美上以中国化的“清净、高远、肃穆、平和”为特色。

 

在六朝时期,运用中国的语言与音乐形式来咏唱佛经偈颂成为当时佛教寺院的主流,这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是密切相关的。当时佛教主动与玄学相融合。梵呗出现转读与唱导的形式,表明六朝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加快。


三、隋唐佛曲与梵呗的关系

 

隋唐时期,西域与中国的交往更为密切,中国僧人前往印度取经者大为增加,这些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佛教作为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佛教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梵呗也开启了更为深入的中国化历程。

 

梵呗在隋唐时期呈现出文化融合的特色,根据北宋陈旸《乐书》“胡曲调”的记载,当时唐代乐府曲调就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观音佛曲》等26首佛曲。实际数量应该远远不止此数,如果加上当时民间流行的佛曲则更是数不胜数。值得注意的是,隋唐时期出现了为举行佛事活动而制定的“法曲”,融合了梵呗与中国传统音乐。

 

隋唐时期梵呗的发展,与佛教在这一时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大宗派的历史背景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极大进展,梵呗也是如此。梵呗与中国传统音乐以及西域音乐的融合,成为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一般民众,常常驻足佛寺,聆听梵呗。梵呗成为僧众弘扬佛法的方便法门,这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也是息息相关的。


四、梵呗的演变与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民间化

 

中国佛教在宋代之后,逐渐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与儒道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梵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民间佛乐与道场音乐的形式,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更为深入。在民间佛乐方面,出现了宝卷、弹词、鼓子词等形式,有很多传世佳作。这些与梵呗相关的民间佛乐,体现了佛教逐渐民间化的趋势,梵呗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道场佛乐”,即“法事佛乐”“庙堂佛乐”,主要用于课颂、水陆法会、盂兰法会、瑜伽焰口等佛事活动。道场佛乐通常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因此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宋佛曲乐制的历史原貌,使得今人能够领略梵呗的演变历史。

 

在宋代之后近千年的历史中,特别是明清以降,佛教中国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民间化,而不再像隋唐时期那样构建精深的佛学理论体系。佛教民间化必然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音乐形式的梵呗自然也成为最佳的承载。梵呗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与佛教中国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是一致的。

 

(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1年第10期,作者李万进,单位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编辑:妙也 责任编辑: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