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盂兰盆会,你了解多少?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21-08-21


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思为“救倒悬之苦”,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之至,急需大解救。这一天,也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 亦是大众孝亲报恩的日子。

 

“盂兰”二字是梵语,译曰倒悬,也就是被倒挂着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厄之状。“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泛指一切盘、碗、桶等清净容器。

 

盂兰(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在一起叫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也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福田之力,以解众生倒悬之苦。

 

盂兰盆节的起源

 

盂兰盆会供桌



《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证得六种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遂他用天眼观察世界,却看见母亲因造恶业而堕落饿鬼道中,百千岁中得不到一口饮食,口吐火焰,倍受煎熬。

 

尊者见此情景,悲痛万分,不忍母亲再受饥渴之苦,急忙就用自己之钵盛满白饭,运用神通送到饿鬼道中给母亲充饥。其母见了白饭,迫不及待地伸出双手接过盛满白饭的钵。刚要开口吃时,突然由她口中喷出火焰,整钵的白饭都变成焦炭,无法食用。

 

目犍连尊者虽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但他用尽办法,始终无法救度罪根深结的母亲,于是赶紧祈求世尊设法救拔。佛陀对目犍连尊者说:“娑婆众生一生积恶造业,罪根深重,若无大福德因缘之力可依仗,确实是无法救离她脱出苦报的。你应当于七月十五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拔济母亲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

 

目犍连尊者于是依佛陀所教的方法,于七月十五日那天预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虔诚恭敬地奉佛献僧。以此功德,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愿力加庇,终于救度出饿鬼道中的母亲。当时佛陀也由于这个因缘,讲了一部《盂兰盆经》。从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就成为盂兰盆节了。

 

为何盂兰盆节是每年七月十五

 

一盏莲灯,寄托哀思,愿过世祖先脱离恶道


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日雨季来临,地面上就有很多昆虫,外出托钵会踩死很多昆虫。因此佛陀就制定了结夏安居的制度: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只在山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

 

农历七月十五,是大众结夏安居九十日护持戒法、精进修行的圆满之日。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解夏这一天,大家集于一堂,在自我反思的同时,任由同住大众检举自己行为的过失,若有犯戒则要在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戒体清净,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诸佛见到僧众通过安居精进,发露忏悔,更有人通过三个月的专心修持圆满证得圣果,成为众生福田,大畅佛的本怀,因而心生欢喜,故这一天又被称为佛欢喜日。

 

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非常殊胜的日子,施主于此时供养佛陀和通过供养自恣戒体清净、甚至已证圣果的众僧,以此功德回向累世父母,不仅现世父母消灾延寿,七世父母也能脱离恶道。

 

在盂兰盆节做什么?


 施设百味五果供养十方诸佛


早在佛陀时代,印度就有兴办盂兰盆会的活动。《大盆净土经》记载,当年印度的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茉莉夫人等,为求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都曾经依照《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和僧众。

 

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于西晋时由竺法护法师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精神十分契合,遂被历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有感于“目连救母”的故事而设坛供僧。《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会供养众僧。这应该是记载中首次由官方举办的盂兰盆会。

 

隋唐之时社会安定繁荣,盂兰盆会也成为了一场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会向寺院敬献盂兰盆供,并由官府斥巨资操办盂兰盆会。

 

宋代以后,除了在各寺院供佛斋僧,节日期间人们还会祭祀祖先、超度宗亲亡灵,并且上演以目连救母内容为主的各种杂剧。

 

现在,每逢盂兰盆节,汉传佛教寺院多用香、花、灯、水果、素食等供佛与僧,同时也通过水陆、普佛、焰口、诵经、礼忏、放生等方式,举办冥阳两利的盂兰盆会。

 

盂兰盆节的当代意义

 

诵经祈福


盂兰盆节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便有了盂兰盆节。因为它的背后所散发出的是佛教浓厚的孝亲报恩思想。农历七月被称为“孝亲报恩月”,七月十五这天又被称为佛教的“报恩节”,是大众孝亲报恩、为父母祈福修善的最佳时期。

 

例如《佛说善生经》中讲: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

 

又如《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佛教以孝为本,为佛弟子,孝亲报恩也最吉祥的事情之一。世之尽孝,无外乎强调养其身体,晨昏省定,敬听顺承。而佛门之孝则不止于此,不仅要对父母尽世间法的孝顺,还要通过供养三宝和如法修行以期救拔父母。


如莲池大师所著《缁门崇行录》云: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因此,佛法不仅强调孝亲报恩,而且佛法中的孝是超出一般世间孝道的究竟圆满之孝,《盂兰盆经》和盂兰盆节正是这究竟圆满之孝的具体表现。(图/寂戒法师 绍兴龙华寺 妙月 妙清)

编辑:妙清 责任编辑: 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