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禅师的故事(二十九)教育应从孝道开始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01-25

2009年3月6日,经相关部门批准,本性禅师为监狱的部分服刑人员作转化讲座。


讲什么呢?本性禅师颇费踌躇。他出生在六十年代,在20岁出家之前,一直接受新中国的教育。如今虽是开元寺的方丈,同时也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对于时事政治、思想工作,他是熟悉的,可是,出家人去作转化工作,应当有自家的话语体系。


本性禅师决定从孝道入题,“教”字一边是“孝”字,教育当从孝道开始。“孝”字形看上去是一个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以此展现了“孝”的原义。佛教说:世间有四种大恩,其一就是父母恩。佛教中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堪称佛教孝经。而地藏菩萨就是孝顺的典型代表。


本性禅师宣讲学佛从孝道开始


从一则把父母当“堂上的活佛”来拜的典故说起:


有个人,信佛虔诚,一心要见到佛菩萨,就到处朝山。一次,他行脚到了普陀山,在潮音洞附近,遇上一个老头,老头告诉他,你要见佛,佛已经到你家了。老头说:有个人,披着被单,倒拖着鞋子的便是。


一听佛已到家,那行脚僧马上往回赶,半夜到家,母亲一听儿子敲门和叫声,很高兴,忙得连衣服也没穿全,抓起床上被单就披在身上,慌忙得连鞋子也没穿好,倒拖着鞋子就去开门见儿子。


这僧人一看,这不正是老头讲的“堂上活佛”吗?他一下子拜下去,泪流满面。从此,不再远行,而是好好在家侍候老母亲。


其实,佛教史上关于孝道故事很多:比如“织蒲供母”:唐朝道明法师作蒲草鞋,摆在路旁卖,所得奉养母亲,人称为“陈蒲鞋”;又比如“凿井报父”:唐朝慧斌法师,敬爱其父垂垂老矣,觉得没什么好报答父亲的恩德。只好凿建一口井,供四方人使用。并且树立一个碑铭来作纪念,留有感人句子“殷忧暮景,见子无期; 百年几日,对此长悲”。


本性禅师讲座,传播忠孝文化


佛教净土法门讲的是:有孝道,就有师道,就有佛道。佛道第一句讲的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师长”,因此孝亲尊师是佛法的根。当年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大恩。孟子在论述“五伦”中,是以“父子有亲”为首要。佛教传到中国来,为什么能够延绵持续?这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把孝字丢失,没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拔掉。我们想要把中国传统文明继续保存,不被毁灭,就必须从“根”和“魂”上去寻找,需要大力提倡孝道。因此,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明孝、知孝、行孝、弘孝。(文章节选自《心月孤圆》,由宗教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戎章榕为知名作家。)




编辑:果如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