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霖法师:用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和谐、化解争端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发布时间:2019-12-16

原标题:广霖:佛法不离世间法 ,用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和谐、化解争端

广霖法师(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蕴雨)


佛法不离世间法,用佛法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和谐、化解争端

——兼谈佛法献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今天,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可能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世界需要以“和”的精神去化解矛盾、消弭纷争,和合需要众缘,众缘才能和合!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带来了源于人性的各方向矛盾,诸般矛盾使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成为时代的需要。而佛法一向是积极的、引导觉悟的,一切依大乘菩萨道为行止的佛子之路,最终无不是开启智慧、勇于承担、走向自利利他的方向。故而,佛法要在今天更好地发挥出作用,就要更紧密的融入生活,回到社会人群中来用世、做一切利益人群的事务,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本质。


一、佛法是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


省查今天的生活,无休止的奢求和贪欲充塞着人类社会,生活无忧了,人们就开始欲求更高的标准,面对压力和竞争不择一切手段消灭对手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而当人们业已拥有一定的财富时不觉中就会希求更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来自对名誉地位、毀誉称讥的不尽欲求;扩而大之就产生国家与国家、种族与种族的纠纷与冲突、并在暴力争端的背后斥诸于战争;还有为得到物质生活的最大满足而对自然界的无尽掠夺,如此,欲望成为了一切苦难的引源。这也正是佛法存在而广为世间用的现实意义。


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佛法。没有苦难,佛法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托。因而,佛法之所存一向不是空中高阁,皆是为利益世间有情离苦得乐,其悲心济世、拔苦予乐、自觉觉他正是佛法在人间的主旨。


普行济世,救人于危难,惜老怜贫、赠医施药,种种救众生于身苦,都是救众生心、弘法利生的先导,也是佛法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诠释的慈善活动的真义。通过慈济之行,使广大有情先得到身的安隐,身得救拔则转而心生信服,身心安隐、得生信心才更方便摄受教化,弘法才能更得功效利益。


当初佛陀出世正是为善利有情、普令众生离苦得乐这一大事因缘,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上,悲心济世、力行诸善正是佛陀的教旨,而将人间佛教的思想实践于现代社会,不仅是佛陀之教,更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同时也是时代负于佛教界的希望,更是佛教融入社会、发展自身的必然趋势。进入新时期,我们不难看到,佛教界已日益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生活禅的倡导、佛教慈善事业的崛起,佛教界的慈济活动在全体释门佛子的共同致力下、承佛陀慈悲本怀,带动广大的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助医助残、抚老济困、救灾扶贫等各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为老弱者雪中送炭、救灾病于危难之中,进而弘法利生、使慧种遍播,取得了非凡业绩,实践着普济苍生的主旨精神,为一方和谐建设中做出了应有贡献,并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


二、理事圆融:出世精神与入世情怀


出离心一般是未悟前生起的,而觉悟后则生起的是诸法平等心,心平等但由于次第不同,未到圆满佛果地,行持还不能完全平等,但已不独欣涅盘极乐,而更多是于各种苦乐境缘中,渐修习气,行于六度,以至于一切法理事无碍、平等不二、究竟圆满。趣向小乘解脱涅盘者,与行大乘菩萨道者还有一点不同,求小乘涅盘者重在断,欲也断、缘也断、善恶业都断、唯熏净业;而悟后的大乘行者,因不厌生死不欣涅盘,不仅不会断缘,反而会主动的广结善缘,但不生执着。以入世的态度克尽佛子之责、广行四摄六度菩萨大道,而以出世的情怀生活,理事圆融。


佛教的主旨一向都是积极入世的,佛以众生之乐为乐,以众生之苦为苦,慈爱众生,永无疲惫。菩萨永远以众生为眷属,佛法之所存无不是为利益众生、为世间用。体察佛门众德的人生轨迹,绝非无所作为,而是为广引群生离苦得乐,自行化他、内修外用、造福世间、普行济世,三种布施,救人于危难,惜老怜贫、赠医施药,更是千百年来教界的传统。大乘佛教“志在利他,不舍众生”的精神是佛教救世思想的最好体现。慈者,与一切众生之乐;悲者,拔一切众生之苦,对于佛家而言,无论他们的慈还是悲,施予的对象均为“一切众生”。既无时无刻地把“一切众生”挂在心上,从佛法的慈悲精神出发,大力弘扬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倡导僧人自觉地开展为民众服务的实践。学佛大乘无我之行,大乘之道,志在利他,先须打破我执,救正人心之至意。在他的鼓励下,许多佛教僧人将为社会服务当作自身修行的重要方式,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人间佛教的理念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而从佛法的本质上说,出离心一般是未悟前生起的,而觉悟后则生起的是诸法平等心,心平等但由于次第不同,未到圆满佛果地,行持还不能完全平等,但已不独欣涅盘极乐,而更多是于各种苦乐境缘中,渐修习气,行于六度,以至于一切法理事无碍、平等不二、究竟圆满。趣向小乘解脱涅盘者,与行大乘菩萨道者还有一点不同,求小乘涅盘者重在断,欲也断、缘也断、善恶业都断、唯熏净业;而悟后的大乘行者,因不厌生死不欣涅盘,不仅不会断缘,反而会主动的广结善缘,但不生执着。


针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现象,有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适合现代人接受和修学,同时也将成为佛教融入社会、发展自身、承佛教旨、弘法利生、积极实践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必然趋势。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所以世出世间法,不在事相上,是在个人心上。心净则佛土净,佛法不坏世间法。


四、出离(小乘阶段)与入世(大乘阶段)的本质:佛法本为一切因迷而病者的对治法


佛说一切法,无非对治一切世间人心。离世只是一个过程,修学到智慧圆满来更好地应用于世,利益群生、为一切有情众生服务,引导他们从被动的随波逐流、走向主动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就象一个孩子要想成为对世间有用的人,必须学得一身的本领,找一所教学质量高超的学校,有一个相对利于学习的环境,而学得本领后不是终点。


未转身前,都有所求。而熏习佛法能使人于各烦恼境上了知无常、了知执取境为实有的不过是虚妄的意识心,从而于人们生活中常引发烦恼的诸般境遇中,内心对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执无染,放下诸分别念和分别想,泯灭人我是非和各种争端。


有情处于凡夫乘“迷乱”中时,行无所依,随顺贪嗔,必生无量大苦,这时佛说五戒十善,让有情众生先依“善”依“戒”而行,保住人身,免受巨大苦报。世间人多求财求寿求福禄,虽不根本究竟,但佛门广施方便,就说三种布施,得福得寿的方法;世人多畏苦畏难,就为世人说人天善法;有对世间生起厌离心者,就说解脱法。


当有情生起一定智慧,不欲求世间暂时之福、生起厌离心而求解脱时,其实本心还属于很有“我”的,其心念为求一已之解脱,这时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是应众生求“我”究竟解脱而说的,这就是小乘法。包括去极乐世界,大乘菩萨也去极乐世界,但是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为的是在滚滚客尘中具备长劫自在出入的惯性、积蓄更大的入世行道的力量、而不迷失进去;而很多小乘行者去极乐世界,为的是逃跑。当然众多行小乘者终都会回小向大。


佛法在世间,遍一切处,将佛法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智慧,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五、善化世风,是佛法世的永恒使命


人生存在世间,如无内在实相智慧,绝大多数都如同婴儿一样,随风倒,风气引导他善、他就走的正;引导他邪恶、他就走的邪恶。对于被隔阴之迷所困的众生来说,人都很难生而知之,基本都靠教育的外缘和环境的熏习,而看看今天,我们的父母做为下一代的第一任老师,是怎样教育子女的,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社会的管理者又是怎样为人们做出示范的,又能怪谁呢?在社会大环境的熏习下,每个人都不是凭一已之力能够奏效的,而哪一个人一生下来、未经教育就知道该当如何呢?人们常说,现在下一代的孩子们都怎么了?那先要看看上一代都怎么了,没有先天的金刚种子大智慧,又如何抵御得了铺天盖地的熏习呢?而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担当好自己的一份职责,则天下无事矣。但又有几个人愿意从自身做起呢,大氛围没形成,坚持住自我可能不合时宜、处处碰壁,又有几个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着坚实的定力呢?昔时孟母可以三迁,而今天,我们要迁到哪里去呢?随波逐流、迷惑颠倒随顺生死流的人们,每一世的降生是没有自我的,后天环境塑造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里,就不能再说一切法平等如梦幻的话来害人了,因为剧苦是真的。


而多数人之所以随风倒,也正因为没有智慧又怕吃亏,事实上不要说因果不爽、苦报无边,就是看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后代也在我们自己造作的恶业中深受其害,我们都应该为人为已、做好自己的职责。做饮食的就让人吃的安心、做服饰的就让人穷的放心、做建筑的就让人住的安稳,说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吗?当然,除人以外,让我们同样尊重其它种类的生命,自己不愿受的苦,不要加诸给其它有情生命,面对杀戮,它们和我们一样的恐惧和痛苦,这些还无法让所有的人们一下接受,因为大家都忘记了宿世生前自己身为鱼肉的苦痛。就象有个佛门典故说的那样,一个高官问法师,肉该不该吃,法师答,吃是你的禄、不吃是你的福。这个禄是你这世为人、因为强势而可以凌驾弱势众生得来的,而不吃这个福是生生世世的真福。


六、佛法,是现生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对于我们普通学人,存在于世间,总难免面对这种那样的境界、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念,善用一心三观亦能使人于各烦恼境上了知无常、了知执取境为实有的不过是虚妄的意识心,从而于人们生活中常引发烦恼的诸般境遇中,内心对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执无染,放下诸分别念和分别想,泯灭人我是非和各种争端。比如面对是非善恶、不平之事时,是否可视之如常、心念不起;面对恶境逆缘是否可以识其前境、冤亲平等而坦然无怨;生死面前是否能够解其性空、无碍自在;恒处世间能否做到无欲无求、苦乐齐观;面对境遇可否成败淡然、自在随缘;无由受辱处是否可以善知一切法得成于忍、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对照诸境,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是对立、嗔怨、悭嫉的意识心还是平等、慈悲、无念的清净心,从眼前境遇中一点一滴的事相上入手,在诸般境遇中清清楚楚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把握现前一念,一念善起即是天堂,一念恶至, 化为地狱。佛法为心地法,通过对一念之把握而渐能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八风不动、不取于相,而一切世间平与不平处都将成为我们修行所,而于人我是非、毁誉称讥、逆境恶缘中拥有一份安宁详和的心境,如此便真正阐扬了人间佛教之旨、有情众生更得以遍受饶益、从而使佛法更得以广为世间用。


佛法,不是讲来生成就,是直接讲今生成就,就在今生当下的生活之中成就,来使我们在成就人生成功、人生幸福的同时,能够成就出世间的解脱,它能打开人生成功之门,做一个活得完整的人,一个菩萨行者;它能打开人生幸福之门,做一个有深度生命体验的人,转凡心为佛心,发菩提心;它能打开人生解脱之门,回到生命的本源,做一个明心见性之人。让智慧和慈悲之光充满生活的空间,将人生推向健康、智慧、优雅、幸福、觉悟的圆满境界。


七、用法的智慧和力量化解争端和心结


确实,人生活在群体当中,众口塑金,有谁能完全不在乎人言?首先,做为六道凡夫,都不可能没有毛病,其次,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标准,每个人又都无法符合所有人的角度,何况,不在少数的人,又有着喜欢盯着别人的弱点看的毛病,再加上人的嫉妒、竞争、对比等心里,因而,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人活在世上,想不被人议论很难,每个修学佛法的人也都知道,当于各种境界中观空,练就八风不动的定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当听到别人的议论时,多数人的内心还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世间毕竟是普通人多,普通人的视野和所知都有限,他们判断事物就会根据自己的所知和自己的标准,尽管这标准会随着他们的阅历、环境、年龄、心情以及对事物的更加了解而变化。观照一下我们自己,今天这样一种想法,可能到明天就换成另一种概念了,从此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过去心不可得,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让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觉得我们好、我们对?而一旦人们觉得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就喜欢言是言非,说到底,那只代表说话人当下的观点,若干时日过后,又有几个人还和过去的心境一样?而我们如果在意每一时每一刻每个人的看法和议论,除了活的辛苦更又有何实意?而对于恶毒攻击的人来说,自己的烦恼不外乎只增添他人的快意,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所受的影响又到底缘于外境,还是缘于我们的内心?


当然,不在意无谓的各种人言,不代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修学佛法就是为觉悟为开智慧,而善知于自己当下次第、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而后,不妨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先选择自己适应的因缘、逐渐于各种事相境缘中培养定力,理在事中,事含融理,练就无碍之智。


八、佛教献力“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智慧 发出中国声音


以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为肇始,佛教伴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兴起而传入、而发展,留下了“白马驮经”东来、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弘法等许多美好佳话。早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就有不少外国或中国僧人取道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最著名的有昙摩耶舍、菩提达摩、法显、义净等大德高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亚洲四国赞扬玄奘大师、法显大师等多位高僧,通过两条丝绸之路传播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玄奘西行,既是一次艰难的宗教之旅,更是一次伟大的文化之旅。


从“一带一路”与佛教的历史关系来看,延续约两千年之久的古代丝绸之路充满了佛教传播和交流的史实。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双向流动,带来了不同民族之间在信仰层面的相互交往,丰富了相关地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中外民众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多层面的相遇营造出更融洽的气氛,提供了彼此深入了解的可能。佛教使“一带一路”的历史不只是社会经济史,而是蕴意更深、涵盖更广的思想文化史。


现在,我们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要发挥佛教在文明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增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相互认知、相互尊重、相互融通。中国佛教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无论南传北传、显宗密宗,都要和谐相处、平等对话,努力实现多元共存、和合共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佛教有必要也有可能走出去。传播中国佛教声音,讲好中国佛教故事。佛教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佛教走出去有助于人类面临挑战时寻求借鉴和启示。同时,佛教具有国际性特征,只有走出去才有可能成长,成长为国际智识大师,也有助于中国佛教发展。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当今,佛教应当而且必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读“一带一路”,文化作用不可小觑。让佛教文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正逢其时、正迎其势、正合其需。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佛教是一种信仰,其最重要的影响力是一种在信仰下推动各国宗教信徒之间的联系,表达一个共同话题。千百年来,中国民间对外交流,佛教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与各国民间的往来,化争端为融合,充分利用佛教与文化来化解矛盾,有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将伴随着文化输出。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佛教必将进一步发挥在促进人心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佛法,是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智慧源泉。整体的佛法其实就是八个字:转迷成悟,转染成净。是让我们的生命能够从迷失的状态提升到觉醒的状态,从烦恼的状态转变为智慧的状态,我们流连驻足于梵刹,不能只是看看外在世界的风光,更要看到内心觉醒的风光,只有这份力量是无限的,能改天换地,无坚不摧,势不可挡。


结语:


佛教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外输出中华文明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汉藏、南传三大语系佛教通过两条丝绸之路在中国传播并得以繁荣,使我国长期处于世界佛教中心国家地位,并形成了基于佛教传播而凝聚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宗教地域友好版图。过去,沿着这条文明丝路,佛教曾经从印度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向世界;今天,佛教更有责任重新担当起文化使者的时代使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应该大力弘扬和传承佛教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价值,发挥历代祖师大德大无畏的菩萨境界和精神,来为文明的传播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能更有力地推动国家进步发展,亚洲和平和世界繁荣。世界如何实现大同?我认为应该把佛教中的促进文明交流的好传统弘扬出来,“同愿同行”“交流互鉴”文明促进,让“文明互鉴”促进每个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在邻国中进一步地建立起携手和平的牢固精神纽带,这样充分发挥佛教的正能量作用,推动世界的稳定,减少人民的痛苦。


福建做为著名的侨乡,华侨华人文化思想与信仰结构的深层主要是佛教。如今,福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被定位为“海上丝 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佛教界正可以这种人文优势和地缘优势,积极拓展与“一 路”沿线国家佛教界的平等友好交流,从文化认同、信仰共鸣、民心相通入手,发挥佛教在两岸和平、周边友好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推动佛教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互联互通。


和谐世界正是基于共同的追求,成于众缘的和合。愿佛法的智慧之光,为更多的人群带来生命的觉醒。让我们心灵的净土里种下善法的种子,在人生最美的风景上,觉海行般舟,六度汇万行,边走边看,边看边悟。用一颗打开的心,真切地面对世界,面对生命,因为仁爱,所以没有敌人,人人付出一份爱,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人间!


编辑:王德智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