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华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有效践行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发布时间:2019-12-17

原标题:莲华:“人间佛教”思想的有效践行

莲华法师作《“人间佛教”思想的有效践行》主旨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梵)


摘要:在赵朴初等佛教界大德的倡议和不懈努力下,中国佛教界沿着“人间佛教”的理论,寻找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人间佛教”之路。正是因为中国佛教界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使得“人间佛教”的理念与实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南京鸡鸣寺开设的“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正是在“人间佛教”思想指导下,创造出的一种既符合佛教教理,又贴近和关怀现实人生的成功实践。


关键词:人间佛教  实践  心理咨询  心灵慈善


自晚清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以来,“人间佛教”思想,绵延百余年而不衰,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佛教界的普遍共识。何谓“人间佛教”?“人间佛教是在继承佛教独特的教理体系和悠久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并且现实社会的需要,对佛教教理、伦理和戒规进行现代诠释和发挥,通过灵活多样的弘法利生活动,使佛教更加贴近和关怀现实人生,在改善人生和造福社会的实践中,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不断创新并做出贡献。”[ 杨增文,《关怀社会人生,实践大乘菩萨之道》,《佛教与当代人文关怀佛学研究论文集》,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8年8月初版,第104页。]从这段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人间佛教”的思想,是要改变中国传统佛教崇尚山林,隐世遁修的特点,现代的佛教更注重的是“改善人生和造福社会的实践”,使得佛教要更加“贴近和关怀现实的人生。”这一思潮由太虚肇其端,在台湾印顺、星云承其绪,在大陆赵朴初提出要建设“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界在赵朴初的倡导下,有高僧大德不断为“人间佛教”理论找寻经典论据,夯实理论基础,丰富概念内涵;有高僧大德摸索实践,寻找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人间佛教”之路。正是因为中国佛教界的不懈努力与探索,使得“人间佛教”的理念与实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南京鸡鸣寺开设的“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正是在“人间佛教”思想指导下,创造出的一种既符合佛教教理,又贴近和关怀现实人生的成功实践,也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佛教慈善实践之路。


南京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玄武湖畔,是南京市中心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至今具有1700多年历史。追朔鸡鸣寺的历史,西晋永康年间(300~301年),有僧人在鸡鸣山上倚山造室,建佛寺五所,此为鸡鸣寺开山之肇端。后至梁武帝创建“同泰寺”,明洪武复建寺院并改名“鸡鸣寺”。鸡鸣寺千百年来灯焰不歇,香火鼎盛。如今,鸡鸣寺由香火道场逐步转为尼众修学道场,积极实践“人间佛教”的理论,服务社会、共建和谐。


在鸡鸣寺开展的多项“人间佛教”实践中,“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最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鸡鸣寺于2006年开设了国内首家由寺院和的创办的“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遵循“弘扬正信佛教,化烦恼为菩提,打开心结,笑对人生,用佛法的智慧照亮心中的黑暗”的宗旨,严格按照《鸡鸣寺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管理守则》的规定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心理疏导等活动。开办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化解了受众工作、生活等心理压力和障碍,挽救了仇世和厌生者的心灵乃至生命,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仅以2014年为例。2014年,“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以下简称菩提轩)共接待来访者1846人次,提供咨询时间92300小时。[ 数据来源于《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2014年工作总结》,见《鸡鸣》2014年总第七期。]菩提轩将接待的心理问题总结为三类:第一是情感方面,包括情感困惑(夫妻关系、失恋)、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第二为社交方面,人际关系(同事、同学)、自卑等;第三为其他方面,包括恐惧(堕胎的果报、有生灵附体或相随)、强迫思维、偏执、职业规划、考试焦虑等;


在菩提轩的接待过程中,由医院诊断为心理疾病的来访有轻度抑郁症、焦虑症、惊恐发作,在做此类咨询的同时建议来访者与医院治疗同步,遵医嘱用药,否则将不予接待,以免耽误病情。


菩提轩推开那一扇一扇的心扉,温暖失去方向的来访者,照亮他们前方的旅途,帮助他们重享自由、幸福与内心的和谐,成为人们的心灵守望者。可以说,菩提轩,是将佛法融入心理治疗的有益探索,是对大乘佛教“菩萨行”思想的有效践行,是契合当代对“人间佛教”思想的成功实践。


一、“菩提轩”是将佛法融入心理治疗的有益探索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同时佛教也是一门“心理学”。近来“佛教心理学”也逐渐成为一门倍受关注的学科。在佛教庞杂的哲学体系中,与“心理学”联系最密切的就是“佛教唯识学”。在当代学界甚至佛教界,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佛教唯识学与心理学的相似性。杨维中教授在《佛教在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说:“在唯识宗所说的'八识中',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相当于普通心理学所说的感觉;第六意识则相当于普通心理学所说的'知觉'、'情感'与'意志';第七末那识相当于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前意识'、第八阿赖耶识则相当于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潜意识'。”[ 杨维中,《佛教在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中的意义》,《应用哲学研究》2013年第3期,第156页。]


既然佛教理论与现代的心理学存在着相似性,那么,将佛教理论运用到现代的心理治疗中也有着可操作性。而“菩提轩”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将佛教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通过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仪式、佛法、佛教词语和佛教的戒律来发挥作用,科学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际关系的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菩提轩”是对大乘佛教“菩萨行”思想的有效践行


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的重要特点就是要“普度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人不仅要度己还要度人,并且度人的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六道所有众生,在佛教看来,众生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帮助所有众生解脱烦恼。以“普度众生”为前提的大乘佛教慈悲思想,落实在实践中,就是“菩萨行”。“菩萨行”同时也是“人间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指南。什么是“菩萨行”呢?赵朴初指出:佛陀叫弟子依这六波罗蜜为行动准则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萨行。凡是抱着广大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要使大众得到利益,并使大众觉悟,凡是有这种志愿的人都可称为“菩萨”。为实现这种志愿而坚持世间就称“菩萨行”。因此,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


因此,以解决人心灵困惑为主旨的“菩提轩”心理咨询,以佛教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知识为依据,结合现代的心理咨询手段,为来访者提供心灵的疏解,使得很多人从心灵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使得大众获得了实际的利益。在这一点上说,“菩提轩”的实践是“菩萨行”的实践,是将佛教修行落实到生活中的典范。


三、“菩提轩”是契合当代对“人间佛教”思想的成功实践


众所周知,“契理契机”是佛陀垂化布教、应机说法的最根本原则,是目前佛教界“人间佛教”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显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虽然近些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并且很多证据表明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在不断恶化。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关注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也成为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菩提轩”心理咨询利用佛教理论,结合心理学手段,这是“契理”;当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急需更多的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契机”。正是因为“契理契机”,“菩提轩”多年来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很多寺院开始学习这种模式,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为更多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提供无偿的帮助,以佛教慈悲精神,帮助更多人脱离困苦。


近些年,佛教界在“人间佛教”的思想指导下,积极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在弘法、慈善等事业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佛教的慈善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金钱和物质的资助,同时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心灵健康。希望南京鸡鸣寺“菩提轩心理咨询中心”能够成为佛教心灵慈善的典范,为更多的人脱离困苦提供帮助。


编辑:王德智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