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共享的传统 共建的未来——澜湄流域携手迈向新时代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发布时间:2019-12-17

原标题:印顺:共享的传统 共建的未来——澜湄流域携手迈向新时代

印顺法师(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梵)


■一条五千公里长的大河和一个两千五百年的信仰


这个世界是奇妙的世界。佛教弘化人间已经两千五六百年了。从历史上看,佛教的弘化之地,是从印度的恒河流域开始的,并在恒河流域持续了一千五百年,直到11世纪以后,逐渐走向衰亡。然而,佛教早已流传到了恒河流域以外,最终形成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更加奇妙的是,这三大佛教体系不谋而合,竟然都到了同一个流域——澜湄流域。


发源于中国境内青海省唐古拉山的澜沧江,在流经西藏、云南并从西双版纳出境后,被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干流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在这条河的上游,中国青海和西藏,主要是藏传佛教;到了云南,主要是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出了中国国境,称为澜沧江,则主要是南传佛教,当然像越南等国,也有非常完善的汉传佛教传承。


对于澜湄流域六国的许多人民来说,佛教是我们共同的传统。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澜湄流域,既是佛教传播的福地,也是佛教的展厅和博物馆,几乎每一个佛教宗派,都完整而充分地保留在这里,焕发着勃勃生机,继续作为数亿人民的文化食粮和精神信仰,形塑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排忧解纷提供无尽的智慧引导。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佛教就是澜湄流域各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底之一,佛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同时又衍生出各种相关的文化。我们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以佛教为纽带,也可以增进澜湄流域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交流。


我记得在去年,我们三大语系的法师们,去到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用同一段经文,不同的语言,携手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在佛陀的怀抱里,我们敞开胸襟,用慈悲和爱温暖对方,成就对方。我们超越了宗派之间、语系之间的隔阂,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同感受了佛陀的慈悲伟大,一同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美好境界。


从尼泊尔回国的途中,飞机越过世界屋脊、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雪山。当时我突然想到喜马拉雅山象征着人类精神与信仰的高度,而来自喜马拉雅山圣洁的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滋养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恒河,滋养了同样古老的印度文明。沿着喜马拉雅山一路奔腾而下的雪水,也孕育和滋养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富饶的土地和璀璨的文明。


大江不择细流。千万年以来,澜湄这条大江,在汇入大海的高歌中,容纳和汇集了多少细流?席卷和荡涤了多少的泥沙?灌溉了多少草木、养育了多少生命?两岸人民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传承着不同的文化体系,但是我们却有着共同的信仰传统。法乳同源,和合共生。而今天,包括澜湄6国的众多佛教领袖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佛教慈悲与智慧的话题,这实在是殊胜的因缘。


■广结善缘,互联互通,我们一直在路上


这几年来,我们走出国门,走到澜湄国家和世界各地去,广结善缘,弘法利生,同时也把世界各地的朋友请到中国来,让他们感受中国,了解中国,让友谊和善意的种子开花结果,枝繁叶茂。下面对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


一,争取机会,广种福田。


佛教主张“广种福田”。经中解释说,所谓福田,乃是可生福德之田。凡是敬重佛陀、僧宝、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佛陀、僧宝、父母、悲苦者,都可以称为福田。《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优婆塞戒经》《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等经论,都强调佛门修行人要广种福田。福田可分为三种,分别为报恩福田、功德福田、慈悲福田,简称恩田、净田、悲田。我发现我们到了澜湄流域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广种福田,这让我们作为佛弟子而特别感恩。


2011年7月,泰国来遭受了50年最严重洪灾。全国77个省,三分之二被淹,数百万人受灾,连首都曼谷也被洪水围困。洪水整整肆虐了4月多月。12月4日,我应邀率团访问泰国,为泰国民众祈福。我们前往几处重灾区慰问灾民,在曼谷邦泰寺亲自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我们还募集了赈灾专项资金1300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80万元),为救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尼泊尔中华寺,组织僧众,投入救灾。我们先后捐赠了五批救援物资,总价值近百万元,包括几千箱纯净水、几千箱方便面和饼干,还有大量的药品、野营柴火炉、口罩、手电筒、酒精消毒液、眼药膏、风油精等等。我们中华寺还组织人力,在灾区开展义诊,尽最大力量帮助灾民。在尼泊尔,我们捐资帮助了蓝毗尼慈善小学。这个小学建成于2003年,就读的学生达到500人。我们为学校修路、打井,为各种校园建设持续不断地筹款。


在东南亚,有不少人因为患有白内障而失明,于是,我们在南亚诸国开展了光明行活动,免费为当地的眼疾患者筛查并做眼角膜手术,帮助他们重见光明。2014年3月26日,刚好是我升座尼泊尔中华寺方丈三周年。我们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协助下,联合深圳潮青会、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办“爱心光明行”慈善活动,免费为尼泊尔边陲小镇巴拉比斯地区的数百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了复明手术。从这开始,我们先后在尼泊尔、斯里兰卡、柬埔寨持续开展了多次光明行活动,当众多的当地患者重见光明。


我们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一切都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比如说,我们参与了尼泊尔蓝毗尼的圣园亮灯工程,以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古迹保护与修复。加德满都的世界文化遗产博达纳大佛塔,俗称大白塔,是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遭地震损坏,我们募集资金,修复了大白塔及其附属设施,重现宝塔的庄严。此举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


其实,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我们帮助了他们;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当地人民帮助了我们的修行。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二,立足对话,着墨文教。


从2015年至2018年,我们连续承办了四届博鳌亚洲论坛宗教论坛,组织国内外宗教领袖就宗教发展与现实社会需求展开对话。这四次论坛的主题分别是:“中道圆融:凝聚善愿的力量”(2015)、“心平天下平——同愿同行亚太梦”(2016)、“法乳同源 和合共生——汇聚佛教智慧与愿力的黄金纽带”(2017)、“行愿大千,心手相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从这些主题就可以看出,我们秉持佛教的和平、慈悲、平等理念,力求凝聚各国间相互包容、和衷共济、深化交流的共识,推动佛教与文化合作、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增进人类福祉。


我们在海南省创办了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佛学院——南海佛学院。南海佛学院力求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圆融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我们礼请十一世班禅、泰国高僧委员会主席颂摩诃拉查曼克拉赞长老为名誉院长,礼聘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为客座教授,凝聚一批由佛教界资深人士、社会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教授来校任教,可谓精英荟萃。同时,我们还与北京大学、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力图培养更加优质、更加国际化的佛门人才。而我们这种办学方式,本身也包含着三大语系佛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三,创办论坛,促进融通。


2016年10月21日,我们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论坛,来自柬埔寨、泰国、尼泊尔、斯里兰卡、老挝等多个国家的佛教界领袖参加了论坛,并签署《南海佛教深圳宣言》,宣言包括五项共识:同礼佛陀,存异求同;同护南海,苦乐与共;互派学僧,互译典籍;遍行慈善,资源互补;常设论坛,互联互通。


2017年11月26日,第二届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再次在深圳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蒙古、美国、加拿大等十个国家的高僧大德、佛教界代表及政府高官出席。圆桌会以“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南海新时代”为主题,在我的倡议下,这次圆桌会就共建“南海佛学大数据”、设立“南海丝路基金”、成立“南海文化研究院”、建立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常设机构等多项议题达成共识。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多方的肯定。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指出,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为南海地区国家佛教界交流互鉴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也为南海地区各国佛教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和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我们知道,尽管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将继续向前。


■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未来在我们脚下


大乘佛教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强调我们的慈悲具有一种无限性,及于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佛教的这种慈悲观,与中国的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是一致的的。而这一主张,也符合传统中国的大同理想。


2015年10月,我应邀访问英国,曾与圣公会伦敦教区的马歇尔主教进行过一次深入的交谈。当时我忽然想起了英国另一位主教约翰·多恩的诗,这首诗是我上中学时读过的,一直难忘:“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茫茫的大海中独居,我们就像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大陆。当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少了,如同海岬失掉了一角,如同我的朋友和我自己的领地失去了一块。任何人的苦难都让我饱受忧伤,因为我就包含在人类之中。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敲响,它在为你而敲响。”


我当着马歇尔主教的面念完这首诗之后,他紧绷的脸一下子松弛了,我们原本计划是半小时的会见,结果谈了三个半小时。马歇尔主教还带着我去伦敦著名的三一教堂参加了一场弥撒,他把自己金色的主教宝座让给我坐,他自己坐在一个小椅子上。这个故事也许可以把我想说的话告诉大家,文明与文明之间是可以沟通和交流的,不同宗教之间尚且可以,佛教的不同语系之间、宗派之间就更加可以消除纷争,存异求同。


2016年3月23日,基于澜湄流域的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澜湄六国联合发布《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提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一伟大主张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难以一帆风顺,正像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某些国家的单边主义甚嚣尘上,而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在一些热点地区。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目标,不忘初心,勇敢向前,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认为,在这个为区域内人民谋求无上福祉的过程中,佛教是我们重要的资产,三大语系佛教的对话交流、携手互助,将能发挥独特而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按步骤来加以实现:

第一,订立目标。我们在第一届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上所签定的《南海佛教宣言》,达成了五项共识,其实就蕴含着一些目标。比如说,《南海佛教宣言》中的“同礼佛陀,存异求同;同护南海,苦乐与共”是原则,在此原则之下,另三项共识,“互派学僧,互译典籍;遍行慈善,资源互补;常设论坛,互联互通”,就是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六国之间的文化典籍,互相翻译成对方语言的并不是太多,即使在佛教部分,三大语系佛教之间,也有大量的典籍需要翻译。但这些需要按部就班,先易后难,一项一项地加以实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涉及了,结果什么也没做好。


第二,根据目标创造条件,培养人才。举个例子来说,由于澜湄各国佛教以外的文化传统的差异,光是翻译人才,恐怕就不一定足够。从中国的角度看,随着澜湄流域区域合作机制逐步深化,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中国云南省,早在2013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一些高校开设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等,每年都培养出大批小语种人才。另一方面,澜湄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语热,但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语言掌握程度,尚待了解和验证。


第三,以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化解纷争,克服障碍。毋庸讳言,澜湄流域的障碍包括:一,彼此政治互信有待提高。澜湄国家间存在一些历史恩怨和现实竞争,影响了各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和力度;二,澜湄流域诸多问题尚待解决,比如毒品生产与贩运、恐怖主义、湄公河航道安全、热带流行疾病、非法移民等等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不同程度带来负面影响;三,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澜湄国家的资源、产业结构比较接近,对外部市场和技术严重依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四,域外大国的博弈加剧了地区合作的复杂性。各利益集团间复杂的竞合关系对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推进造成了一定阻碍。上述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多层面的参与合作才能解决,而佛教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第四,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平台。建立平台,组建团队,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计划地达成工作目标。比如说,我们在第二届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上,就达成了共建“南海佛学大数据”、设立“南海丝路基金”、成立“南海文化研究院”、建立南海佛教深圳圆桌会常设机构等共识。目前我们正在落实这些共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一定的成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四百年前的中国诗人屈原,在人生最迷惘的时候写下了这个千古名句。我们赶上了一个我们的佛门先贤都没有见过的时代,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考验我们的勇气,也考验我们的智慧。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努力向前。


编辑:王德智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