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佛教的中道智慧与圆融理念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发布时间:2019-12-17

原标题:胡雪峰:佛教的中道智慧与圆融理念

胡雪峰(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李蕴雨)


佛教的本质是为追求生命解脱的人提供灭苦方案,中道与圆融是佛教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道理论,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准则;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正见缘起的思维法则;从人类社会方面而言,它可为构建和谐关系提供正合时宜的伦理秩序。圆融是佛教真理观和宇宙观的重要理念,尊重差异、相融互鉴、不违和谐秩序是其基本内涵,共创宇宙世界成为圆融境界即是圆融理念的究竟实现。


中韩日三国佛教,佛典语境相同,祖庭法脉相通,近千年的传承,我们在中道智慧与圆融精神的诠释与实践方面,交流互融,友好相契,为中韩日三国关系的和友好谐起到了积极作用,历史实可鉴,当代有可为。然而,在全球化的大时代,偏安一隅已经成为了难得再现的格局。不断加深中韩日三国佛教的友谊往来与互助互益,主动促进一隅一国佛教融入世界佛教,与世界佛教同仁合力推动中道圆融精神的当代实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佛教智慧,将是我们当代、未来佛教弘法利众事业的重要课题。


在此,且从中道智慧的内涵、圆融境界的实现、中道圆融思想的当代意义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中道智慧的内涵


关于“中道”的诠释,佛陀在《中阿含经》中说:八正道即是中道,奉行八正道即是行持中道。[ “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诸贤!云何复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得涅槃?谓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乃至正定,是为八。”——《中阿含经》卷二十二,《大正藏》第1册,第571页中。]佛教中道思想不完全等同于通常所说的“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是具有明确价值观取向的正知正行。八正道是实践佛教中道智慧的总则,合理地规范着我们的思维、言语、行为、意志与生命趣向。以八正道为行为准则,不作无意义的极端苦行,也不逸情放纵、无度享乐,自知自觉,保持合理适度、依法进取的行为规范,即是对佛教中道智慧的如理实践。


中道理论是对缘起有与自性空的统摄,它是超越断常执见,契合空有相即的究竟真理。正如《中论》所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中论·观四谛品》,《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中。]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的产物,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自主地存在,究其本质空无自性;无自性不是断灭空,而是在说明因缘所生法的无自主性,因缘所生法在世间的呈现,我们必须给予它名字语言的安立,如此才能“不坏缘起,离诸邪见”,彰显空有相即、不一不异的中道理论。


“中”具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正合时宜等内涵,“道”意为合于规矩、所向通达,中道即是正道。从人类社会的角度而言,中道理论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伦理关系提供高度的自觉秩序。全人类在思维格局上,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缘起共生、枯荣并蒂”的命运共同体,每个生命都是人间净土的建设者,世界的和谐与安宁源于所有个体生命的中道行持,维护世界和平的秩序我们应该共同遵守。人类在行为规范层面,要合于时宜、坚持奉行八正道,自觉做到言语真诚和悦、行为动止合度,为断除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为使已生之善能增长而勤精进,促进每个个体生命的完善,共同携手建立清净庄严的和谐世间。


二、从圆融理念到圆融境界


圆融理念是以缘起中道为基础的理想境界。圆融是佛教看待人生与世界乃至所有存在的基本法则,它是调和万事万物和谐相融、共存共荣的重要理念。佛教圆融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缘起存在的平等认知与差异鉴别。圆融理论虽然强调宇宙万有的相容性、整体性,但并没有泯灭一切事物的差别性。圆融理论认为:“万有唯其缘起,由其所依因缘千差万别,而使这个世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相状。”也即是说:缘起存在的本质是相同平等的——自性空,缘起的相状与价值功用却是千差万别的。圆融即是认清事物存在的本质,并相互尊重各自缘起展现的差异。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依佛教圆融理论来看,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多元统一的整体,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不同文化特质,皆是人类文明与法界智慧的清净显现,都应得到相同的尊重。由于地缘关系,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族群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风俗,圆融是不同文明得以和谐互存、平等交流的理论共识。三、策发全人类对解脱境界的追求。佛教圆融思想主要源自于《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在华严圆融境界中,所有事物的总相与别相、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皆是重重无尽的缘起显现,而生活在华严圆融境界中的圣贤们都是解脱自在的。圣贤的解脱自在及所居环境的清净庄严,源自于他们坚持中道正行,主动建立高度自觉的行为秩序,各自成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品质,从而成就了相互依存、相互分享的和谐乐土。可见,圆融理念并不仅仅是哲理与玄学的思辨,它是一个值得世界佛教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向往和成就的理想境界。


按《华严经》所述,圆融无碍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是由毘卢遮那如来及诸菩萨眷属于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修学世界海微尘数广大清净行愿之所成就。中国佛教天台宗引用华严义理,为圆融境界的实现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践方法,如《摩诃止观》中说:“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 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 深广无崖际,如来分别说 穷劫不能尽;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摩诃止观》卷一,《大正藏》第46册,第2页。]圆融理念的落实,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真、善、美的缘起法则,坚定人人皆可成为圣贤的信念,恪守中道正行,通过自我觉醒以推己及人,促进圆融理念充分发挥维护世界和平、消除两极分化及单边主义的积极作用。纵观当代世界环境,距离我们所期许的圆融境界还相差很远,“虚空有尽,行愿无穷”,将圆融理念实现为圆融境界的过程,正是我们佛教出现于世、住于世间的意义所在。


三、中道圆融思想的当代意义


佛教中道智慧与圆融理念可为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实践性思路。为了实现全球和谐的圆融境界,我们全人类应该达成圆融理念共识。接照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的呼吁,当代我们需要建立全球伦理。《宣言》认为:


“对于一种更好的全球秩序,我们都负有某种责任。世界各宗教正是本着这一认识并以它们各自原有的共享伦理资源为前提,为建立新的全球伦理寻求共同的基础而开辟道路。这种全球伦理的基础,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基本共识。”[ 《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8——9页。]


佛教中道智慧与圆融理念,能为构建“全球伦理”提供全面共享的思想资源。在科技日新月异、网络信息全覆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社会族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连接点纷纭多元,“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模式在当代表现得更加深刻显著。全球化时代,中道思想与圆融理念是促进全人类和谐共存不可多得、极为宝贵的文明资源,我们佛教界需要努力践行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所提出的倡议,加强各国各地区佛教徒的交流互访,加深了解,增进法谊,分享宝贵经验,促进全世界佛教徒的团结合作,积极应对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为全球伦理的建设、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智慧方案。


当前时代的特征是“圆”,“圆”的表现为全球信息普遍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相互影响、文化沟通便捷、制度方面相互借鉴等等。“圆”而无“融”则生“困”,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融”,只有全人类心智昭明、和谐相融,时代之“圆”才有可能成为和平的圆融境界。全球化时代,已经将全人类连接为命运共同体,我们求生安稳的本能,呼唤着没有对立、排斥与冲突的和平世界,佛教中道智慧与圆融理念正合时代之需求。圆融境界并不是一个无底线包容一切的混沌世界,它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创建。全人类若能一致达成缘起共生思维与命运共同体意识,自觉遵守中道伦理秩序,善用其心以克制私欲,善用科技以服务生命,共同促进文化和谐交流与经济互助共享,和平世界、圆融境界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期待与实现的美好愿景。


编辑:王德智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