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生活中,透支消费已经悄然地成为了大众的主流生活方式,小到衣服手机和家居用品,大到购房买车都可以按揭贷款。说实话,这种提前透支消费的社会现象,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所传承的稳重、谨慎、居安思危等文化是相互冲突的。在我们文化传承中,年纪大一点的多数人不推崇超前消费,而会选择留有余地的保守消费观念。所以才有“千金之子 坐不垂堂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类居安思危的古训流传下来。
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告诉我们说一个家庭富裕的孩子,要养成珍惜生命财产的一种品质,即使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也不要选择在厅堂的屋檐之下,这说明古人提倡防患于未然的处事素养,哪怕是坐在厅堂的屋檐下,都要考虑房檐上的瓦片是否有掉下来砸到自己的风险。
而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思和坐不垂堂大致相同,但在道理和处理方法上更细致一些,能被人冠以君子之称,一是出尊重,二是说明一个受过成熟教育的人,从不轻易涉险。一方面揭示一个成熟的人,处理事物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具有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危险的谨慎,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果断地把自己置身事外。反观如今这个时代的人,在性格里恰恰缺少了这种稳重谨慎和忧患意识。
现如今逐渐取代现金支付的网络货币的普及,给我们的支付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我们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在纸币时代,假如我们的钱包里有100元钱,我们会仔细计划这100元钱要怎样花,每向外花出一笔钱的时候都会犹豫很久,有时会因为心疼而省下了。
但是当纸币变成了手机上的一串数字时,从前的那种感觉变淡了,这和赌场用筹码结算的道理一样,我们的思维里对对概念化数字,无法及时地把抽象的变化与实质的金钱进行转换,所以有时候在刷信用卡的时候,甚至会有“花着别人的钱,给自己买东西”的快感。于是消费次数越来越多,消费金额越来越大,以至于成就了现在一大批年纪轻轻的“负”翁。
疫情期间,看到许多林林总总的人群,其中不乏有捡垃圾的老人,亦或是如外卖小哥那样奔走在街头的人群,他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不得不奔波在谋生的路上,这都是因为他们要面对残酷的生存现实,即使再累再危险,还有什么比吃不上饭还不了贷款更重要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轻的健身教练,在高速上被交警拦下摩托车后崩溃大哭的图片。他说因为疫情健身房不开门没法上班,家里已经没饭吃了。一个月工资差不多三四千就很不错了,只够日常生活开支的他又没有存款,不得已只能卖掉贷款买的摩托车。又因为没有物流,只能亲自骑着摩托车去送货,结果跟着导航就上了高速。
说心里话,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心底为这群人莫名地伤感难过,面对残酷生存,还有什么比无奈,更能击垮一个人固守着的贫穷呢?
最近在网上见到一个90后负债数据调查:据称90后负债情况平均已达月收入的18.5倍,如果按平均工资6917元计算,平均负债高达12.79万元。据某些数据显示:说如今18-34岁的年轻人,平均月储蓄只有1339元。也就是说,大部分年轻人根本存不到钱。网络评论说贫穷,是这一代年轻人最显著地标签。
然而,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贷款业务可谓种类繁多,更有一些无良营销广告,都在极力煽动透支消费来享受人生。记得曾看过一则国内购房和国外购房情况的对比报告,说中国人努力一辈子买了个房子,没住几年过世了,而国外人则是有了工作就贷款选购房产,用强烈反差的对比方式给我们洗脑,把我们带到国外的生活方式,即使活到同样的年纪也比国内的人多享受了几十年的这种思维陷阱中,从而让大众忽略了这几十年如何去解决不确定的危机。
在这里我强力推荐一部由著名影星金凯瑞主演的《新抢钱夫妻》这部影片,看看那对美国白领夫妻在失去工作后,经历了怎样如噩梦般的错乱人生。提前消费如同国外的月亮,并非像他们描绘的那般美好,相反是它在挑逗着那些搭地铁、吃外卖、租房子的普通人群,用透支的方式去圆梦,并极力鼓吹说走就走满世界浪,才算对得起自己的弱智口号。
国外的月亮并不比我们的圆,用掩耳盗铃的方式堆砌的多米诺骨牌,最终难逃在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结局。这场2020年初谁都没预料到的灾难,向你我揭示了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如果你贫穷到没有存款,那么等待着你的,将会是怎样的痛苦和纠结。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边需要面对月月掏光口袋一贫如洗的尴尬,一边却又要应付信贷逾期的残酷。他们用拆东墙、补西壁的方式去还贷,就好像是游走于一根细细的钢丝线上,一但失去平衡足以导致灭顶之灾,所以说过度消费犹如深渊,正在吞噬如今年轻人的生活。 提前透支的这种消费观念,就是一件把自己推向潜在危险的一种鲁莽行为。
信用消费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控制不住的欲望。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能贷款去实现梦想我也可以。这些人忽略了一旦把自己绑在过度透支的战车上,那就意味着从此你的人生里,除了敢喘气之外,你只能拼命工作。不敢休息不敢生病,甚至出门前最好祈求佛祖,不遭遇如同上了热搜的那位酒后驾驶玛莎拉蒂的女车主,保佑自己躲过车祸并且活着回来,因为你即使死了,抵押在银行的债务依然会转嫁到你的家人面前。
这场疫情的来临,让更多的人悟出,存钱,才是一个人顶级的自律。让我们看清借助透支去提前实现梦想尽管很美,但同时我们也交出了掌控命运的钥匙,换来的是被披上虚幻外衣的被动枷锁,但这一切建立在透支基础上的暂时得到这真的值得吗?而不计后果的盲目从众随大流,在给自己增添压力的同时,也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透支消费尽管有时候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它却脆弱得经不起一场意外。
我们无法否定追求高品质生活是错误的理想,但起码要有厚积薄发的底蕴与理智,所以用实力去兑现理想使自己游刃有余更重要。所幸距离灾难过后指日可待,但愿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与卑微,一改以往的安于现状而能养成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因为你永远无法预知,梦想和意外哪个先来。
活着或者努力优雅地活着,那就请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并尊重努力实现理想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有些认为工资够花就行,存款为0才是常态的这类年轻人,未来人生充满不确定性,若不想狼狈不堪地前行,有必要树立忧患意识并重新布局人生,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提几点小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我们要减少乱花钱的次数,强制储蓄并适当投资。这样才可以在意外来临时,让你有足够的缓冲时间。
第二要想在未来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变成复合型人才掌握多种技能,才有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因为能力将是永不背叛你的武器。
第三就是要努力培植从“我不会做”过度到“我怎么能做到”的这种蜕变,不要再把不会当成借口,要养成规避风险,把所有鸡蛋分别存放在不同篮子里的习惯,然后就可以在业余时间发展副业,尽力给风险安装上一组刹车装置。
老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每个人都能摈弃盲目从众的透支行为,致力专注于奋斗的过程,我想在面对危难时,我们应该有足够淡定的保证。作为一名佛教徒,在我认知当中的修行方法,可以是多元化且充满鲜活气息的,因为佛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活法”,它并非仅仅局限于诵经打坐拜佛这几种方式。在小僧看来,如果生命是人间盛会的入场卷,那在尘俗中从容生活着的状态,谁能说它就不算一场另类的修行呢?(文/吉林通化神龙禅寺思海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