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了成法师,绍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越城区佛教协会会长、龙华寺方丈)
20余年前,即公元2000年,是个特别的年代,彼时,中国加入WTO在望,互联网刚刚兴起,手机还是稀罕物,世纪之交的千禧年,人们迫不及待地拥抱崭新的自己,期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而我却离家别女,一个人背上行囊,迈着沉重脚步,步入重庆佛学院……
阅读“崇佛大事记”
特殊年代留有特殊记忆。我原籍浙江宁海,1968年10月出生,1989年,高校毕业后顺利进入公安系统工作,不久调到上海。一次,与朋友一起上街,一位看相的叫住了我。先生看了一会告诉我:“你眼前这碗饭是吃不长久的。如果你要做下去,要么有牢狱之灾,要么寿命不长。”我当时听了付之一笑,根本没放在心上,虽然说家里人也崇佛,但从来没有出家的念头,然后一系列的事情出现,让自己不得不相信,自己的命里注定要出家的。
我1991年结婚,结婚后才慢慢出现诸多的不和谐,于是选择了离婚,女儿归前妻抚养。1997年离婚后我非常茫然,一度愤世嫉俗样子,自然地想到了出家。
2000年9月,我径直去重庆佛学院高级班就读。重庆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的汉语系高级佛学院,实行“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办学方针,实行供给制,除供给学习和生活用品外,还发给助学金,优秀学生还有奖学金。学院是清静,但有严格戒律。就是因为戒律使我焦噪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两年中我学习了沙弥律、佛教概论、佛教概观、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还有政治、古文、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和书法绘画等。平时还去华岩寺实习,听佛学讲座,参禅、打坐等。两年的学习是短暂的,但收获与人为善、团队合作、坚韧、自律等宝贵品质却是长期的。
2002年的春天,我辗转来到绍兴市柯桥区的柯城寺,恰好寺院在筑大殿,住持让我帮着干活。我原先有严重的胃病,出家前曾四次胃出血,不能吃笋之类食物,而绍兴春天的笋,是寺院里"长和饭",每次吃了笋后,胃部十分难受,心里竟然冒出一个“不要做和尚”的念头来。寺院一位老居士了解我的想法后,劝我:出家的事不能悔的,你可在佛前求一求,如果自己决心出家,能否让佛菩萨治好自己的胃病。我一听,觉得蛮有道理,依计而行,在佛前虔诚跪告,求毕,奇迹出现了,刚才还胃如刀绞,竟然全身舒服。我喜出望外,坚信佛菩萨在护佑我,从此我坚定走上崇佛之路。
2002年冬天,我告别柯城寺,来到了炉峰禅寺。皈依于净芳大和尚座下。从此,获得明师教诲,方向陡明,智慧大增,弘法精进。至2005年,短短三年时间,我从一名普通的大殿香灯小沙弥很快做到僧值,再升到知客。恩师知遇栽培之恩,终身难忘。
2006年,我在宁波雪窦山求得三坛大戒。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这是我从崇佛之路到护法之路转折点。
翻开“龙华寺记事簿”
进入新世纪,古城绍兴更加重视保护历史街区,2004年底,市政府开始对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保护整合工作。具有1500余年历史的龙华寺自然列入重建修缮对象。
2005年9月,市政府将龙华寺的管理权交给市佛教协会。
2006年春天格外美好。我被市佛教协会委派到绍兴市区龙华寺做监院。其时修缮工程竣工,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及西厢房等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寺前建有牌坊一座,上镌“龙华证道”“南朝古刹”,时为绍兴市区最庄严的寺院。
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不断加强学习、修养,拜名师、求“真经”,充实完善自己。2009年依新昌大佛寺方丈传实,求受法脉;2016依炉峰禅寺方丈净芳接法; 2016年蒙圣辉长老垂爱,于湖南长沙麓山寺求得禅门临济正宗法脉,有幸成为第42世法嗣。进入法门以来,得以亲近多位名师,言传身教,耳提面命,醍醐灌顶,得益匪浅。特别荣幸的是,我于2012年被任命为绍兴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14年10月起兼任越城区佛教协会会长,2013年,就读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系佛教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至结业。
2016年10月15日,绍兴市越城区龙华举行开放十周年暨寺了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圣像开光庆典,借此胜缘,我经省佛教协会批复荣膺方丈,如法举行了升座法会。
在党和政府的悉心培养下,我先后当选绍兴市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绍兴市佛教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会长,越城区佛教协会第三、四、五届会长,浙江省佛协第七届、八届理事。纵览“龙华寺记事簿”,取得成绩历历在目:
20年来,殚精竭虑建道场。涅槃重生,旧貌变新颜,参照伽蓝布局,在寸土寸金的八字桥历史街区依次扩建大雄宝殿,续建世界和平吉祥宝塔、藏经楼、东西厢房、弘法楼、尚书房等,目前寺院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达近8000平方米。广宁桥畔,古运河边,国土庄严,典雅秀拨,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一颗耀眼明珠。
20年来,如威如仪弘法事。龙华寺依照佛教仪轨,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举办各类庄严佛法、为众生消灾避难的祝福活动,主要有水陆、佛诞、经谶、普佛、盂兰盆、焰口、开光、升座、祈福法会等。20年来,共进行各类佛事活动4000余堂,香客共参与126862人次。广作佛事度有缘,道场中兴为越中。龙华寺已成为古城集礼佛、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庄严道场。
20年来,因事制宜巧管理。龙华寺从初创始,就建立规范丛林制度,建有僧众诵经、清修、佛事等活动清规;同时也建有现代财务、后勤管理,僧人生活、违犯处罚等具有丛林和现代共有方式。车辆、消防、及僧人医保、社保实等实施社会化管理。2020年,龙华寺还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寺庙管理新形式,制定5大方面管理标准42项,影响浙江丛林。寺院也因此获得许多殊荣:第三届平安场所创建全国先进,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浙江省消防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普法工作示范点。被省市区评为和谐(平安)宗教场所。
20年来,文化润教出新果。多年来,龙华寺致力于佛教文化弘扬,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创设龙华佛学图书馆、开设越州讲坛——龙华证道佛学专题讲座、成立龙华慧成书画院、编纂出版《龙华寺志》等,为弘扬绍兴佛教文化事业长期努力,目前寺院已成为古城接受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20年来,公益慈善贯春秋。扶贫、赈灾救难、公益慈善是新时期佛教寺院为政府分忧助力点。一直以来,龙华寺以“党和政府所关心、社会各界所关注、困难群众所需要”为宗旨,应时应事,资助患病贫困儿童,救助低收入家庭,帮助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应急救灾等,服务社会、利济众生,累计捐款达110余万元。
20年来,对外交往树法幢。随着龙华寺全面修复,法会昌盛,许多与龙华寺有过佛缘交往的僧尼和友好人士,纷纷远涉重洋,来寺礼佛进香,参观旅游,寺院先后接待了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僧俗宾客;寺院也主动走出去,几次远赴日本,澳大利亚开展佛学、茶道等文化交流,举行“绍兴缘一一中日茶禅书文展”;2019年5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成功访问寺院,古寺、古城之美,已深深成为他的记忆。
20年来,龙华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也从一名普通的僧人逐步成长为佛教寺院、宗教团体的一名负责人,成为省、市、区宗教界的代表人士,我发自内心的最大感恩:感恩党和政府的关爱支持,感恩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感恩出家僧众的一心住持,感恩檀越善信的虔心护持。
书写“弘法利生新篇章”
我已步入花甲之年,在有生之年,要发扬法藏比丘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勇猛精进的菩萨精神,践行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利众情怀,率领正信的佛门弟子,发挥佛教优势,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佛教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优良传统,即讲经论道、农禅并重和对外交流。发扬并继承这些传统将是我余生坚持。
坚持“讲经论道”
我国历代高僧所翻译的佛经和撰写的佛教著作,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佛教徒不应只关心自己的修行,而是要关心现世人间。佛教的出世思想不是躲在深山丛林中,藏在伽蓝殿宇里,而是在五欲六尘之中寻求解脱和自在的人间生活,这才是出世与入世的融合,也是佛陀传播人间佛教的初衷。龙华证道未来应重视教育、文化、艺术、音乐、学术和资讯的发展,扩大国内外佛教人士的参与,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深化信仰,服务众生。
坚持“农禅并重”
赵朴初老居士曾说过:“农禅并重”从广义上理解,“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禅”系指宗教修学,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作为新时代佛教徒,在进行宗教学修的同时,也要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它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实践。
坚持“对外交流”
“走出去”,增进文明互鉴,向世界讲好绍兴佛教故事。交流主导人类未来发展方向,佛教的发展基因、主线和趋势都离不开交流,当佛教文化以广阔视野融入整个地球时,地球可以成为一个充满爱和喜悦的村庄。只有在文化交流的融合和共识下,人类和平与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绍兴历史上是东南佛国,汉传佛教祖庭多、祖师多、僧人多、信众多,传承至国外的法脉、戒脉多,与日、韩佛教在法缘、法谊、法情上密切。绍兴佛教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服务中外文明互鉴。
加强教风建设,培养新时代佛教事业优秀接班人。宗教团体的自身建设与教职人员的素质建设,事关中国佛教继承、发展和创新,作为一名佛教团体负责人,在加强全面从严治教同时,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崇俭戒奢”,秉持勤俭俭朴理念,杜绝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行为,自觉带头精进修学、正本清源,守持戒律,以自身正为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作出从严治教的典范。
龙华寺,我的根,我的道场,我传承法脉。根据《龙华寺志》编撰过程中,挖掘出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我将不遗余力继承、恢复、发展,以庄严道场,弘法利生。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太阳有时会被遮挡,但从未停止发光,正如我们一刻不停走在路上,虽有万般纷扰。继续背起行囊,放下过往,一路向前,命运将拥抱每一个无畏前路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