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心川:地藏精神的特点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6-12-04


 黄心川教授(资料图)

 

    中国社会流传着一句名言:“自古名山僧占多。”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将此话改为“自古名山僧建多”。九华山的佛教历史就验证了这两句话。从地藏开山以后,经过历代僧人的努力,全山被装扮得更加美好,最终成为佛教的天下。九华山的僧人在开发该山的建设中,依靠的是地藏精神。什么是地藏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佛教所说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4句话!也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精神。

 

    地藏精神内容广泛。佛经说地藏有显行,所谓显行者,是说地藏看到地狱苦难积载,众生难返,因此他发愿要将所有的众生全部度脱,以自己的命运来解救广大众生之苦,让众生都可以获得解脱。佛教所讲的众生,不仅仅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和动物,还包括了一切有生命的植物以及有情识的物种,甚至还包括了在常人眼里看起来没有什么反应的石头之类。就此而言,佛教对自然界生命的态度是何等的开明,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何等的广泛,这已经超出了常人的认识和思维,正是有了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地藏菩萨才能够善待众生,常发大愿,让众生得度,“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加生长,药苗果实成熟润泽,香洁软美”,企盼整个世界变得愈加美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最高。

 

    地藏精神境界高远。佛经说地藏有喻德,所谓喻德,是说地藏肩负着释迦牟尼佛的重托,具有凡人所没有的能够开发众生心识的功用,教化众生,令其道力增长;同时,他本人又有众生所具有却不容易发现的宝藏功德,令众生心性开发,除却烦恼,自己则可出可纳,进退自如,全体大用,互摄无疑,达到了菩萨所具有的高远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常人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就像地藏菩萨之化身金地藏一样,自己既能够洁身自好,以修苦行而自励,又能教化百姓,让九华山的信众“仰藏之高风”。自度容易,度他则难,地藏菩萨能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一种自如的自他两度的精神境界,是何其高远,他因此而获得了“和尚如斯苦行,我草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之结果,被后人祭祀,激励人们永远效仿。

 

    地藏精神是无私的奉献。佛教是主张“无我”精神的宗教。地藏菩萨的精神涵盖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奉行“无我”,放弃我执,转为一心利他,这就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另一个是要有“我”,这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或者说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把“我”突出出来,强调“我”之所以不能成佛的重要性。正因为有了我执,才能从事利他的事业。两者角度不一样,所强调的主体要求不同。但是不管是有“我”还是“无我”,地藏菩萨的目标始终是如一的,它最终都是要以度人于厄、解救他人的疾苦为目的,所以以利他为地藏的最终目标,将“我”的利益放在最后,这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虽然这种精神是一种出于宗教的虔诚。

 

    地藏精神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认为,做功德是一件无量无边的善事。按照佛教主张的因果报应的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必有善报,行大善必有大报。有修行就有功德,修行越大功德越大。地藏菩萨予人解脱,实行的是拯救人心,他度众生,就是要将人们心中的苦痛给予化解;他发大愿,就是要让所有人的人心快乐,众生生活舒畅,让众生原有的那颗能够成佛的、宝贵的无尽宝藏——清净心或菩提种子全力开发出来,解放众生。这是一种大善业,他得到的也是一种大善报,也是一种大修行,回报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地藏精神是全世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举凡世界任何宗教,都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必然带有当地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特征。地藏以他独具的特色和出色的愿行,激励了广大佛教徒不断地从事弘法利生的伟业,用地藏的大智慧,给佛教徒指出了一条如何践行佛法的道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人们具体地努力去实践的事情,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实现,地藏精神已经超出了佛教的本身,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意义,对整个民族来说,也是值得重视和努力践行的。

 

 

编辑:妙诗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