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国学体现民族尊严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4-07-17

 

杨曾文教授(资料图)


    什么叫国学?照我的理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社会学就是国学,是与近代所称的“西学”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体系。国学领域很广,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语言、艺术等多个方面,按照古代图书分类是记载于经、史、子、集及其他类图书之中世代传承,也体现于实体建筑、创作形体之中。

 

    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其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先秦代表性学派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作了经典性的总结,认为它们的宗旨皆为治理国家,只是着眼点和表达形式不同罢了。显然,这里提到的阴阳、儒、墨﹑名﹑法﹑道诸家就是先秦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以后的发展中,从学派来说,只有儒家、道家比较有影响,儒家甚至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支配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被儒家、道家所吸收。儒家已非先秦的儒家,而实际上已与法家结合,实行儒家仁政理念必须同时加强法治,所谓“以霸、王道杂之”。这样一来,所谓国学自然就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同时还有与其相辅的学派或学说。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特别进入南北朝以后,佛教盛行大江南北,道教也很盛行。于是,当时的国学,直至近代以前的国学,就是以儒家占据正统支配地位、由儒释道三家相辅相成的民族文化体系,其他文化形态莫不受到三教的影响。

 

    如果将中国、将中华民族大家庭比喻成一个人的话,他是有精神、有尊严、有记忆、有意志、有理想的,而在历史上它们主要体现在国学之中。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血脉之源。没有国学,一个民族就没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记忆,就没有精神的寄托之处了。历代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学这个文化传统、文化基地。国学,中华民族的人文社会学,是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它包括历代相承的民族记忆、主体意识,也包括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理念,体现了民族尊严和民族风格。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和尊重国学,绝不能把它遗忘,更不能废弃。在今天全球化的大潮中,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的记忆、道德观念、传统的风格,必将丧失民族的的精神和尊严,在这个世界上是难以立足的。我们要建成现代化国家,发展工业、农业、科技、航天技术以及国防军事等;发展文教、人文社会科学,毕竟是要靠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来来进行的。中国、中华民族大家庭应当珍惜、爱护和发展自己的国学。中华儿女应当热爱和了解国学,让国学在自己头脑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否则就很难做一个有充满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精神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国国学或是称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主要由儒、释、道三个方面组成。因为我长年研究佛教,这里对佛教少讲几句。

 

    首先应当承认,佛学早已成为国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认为国学仅限于儒家学说,它既包括佛教文化,也包括道家和道教文化,祖国丰富的图书宝库中拥有它们的大量各种著作,也体现在各地千姿百态的实物建筑和造型创作之中。

 

    第二,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和解释的话,佛学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从两汉至魏晋的初传、普及到南北朝的深入研究,实现与儒家等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的结合,到隋唐时期产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派,标志民族化历程基本完成,形成中华民族的宗教的之一的佛教。在汉传佛教之外,尚有流传于藏蒙民族地区的藏传佛教,自然也属于国学的范畴。

 

    佛教至今影响面很大。一个原因是它是宗教,拥有一般文化没有的对信众的神圣性和影响力。对此,这里就不用说了。另一原因是佛教已经融入中国的民族哲学和文化、习俗之中。佛教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解,以及关于道德伦理与善恶因果报应理论、心性和修心等问题,已不同程度地被儒家吸收,也为民众广泛理解,历来在社会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在今天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营建和谐社会当中,佛教的慈悲、宽容和劝善止恶的伦理说教也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编辑:妙月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