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中国佛教哲学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

来源:弘善佛教发布时间:2018-10-15

 

 徐文明教授(资料图)

 

    据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有关佛教传人中国的最早的可靠记载。其后又有影响广泛的东汉明帝求法说。

 

    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先是被认作与黄老方术类似的学说,其后又被视为玄学的一支,经过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碰撞交流,最终形成富有创造精神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不仅得以植根发芽,而且不断发展壮大,至今仍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典范。

 

    佛教最初强调因果报应,主张灵魂不死,三世轮回。其后又接玄风余绪,般若性空说大行,而有六家七宗及由鸠摩罗什、僧肇等开创的山门玄义。不久大乘《涅槃经》传人,经僧叡、道生等人提倡,涅檠佛性说成为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经过一段时间的吸收整合,又从佛性论发展到心性论,这也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熟,天台宗、禅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中国佛教主要宗派都是围绕着心性论展开的其影响又波及宋明新儒学,至今仍未消歇。

 

    一、灵魂与报应

 

    印度佛教本来不承认一个独立不改的灵魂的存在,但又坚持轮回转世说,这就出现了谁来充当轮回的主体的问题。佛教传人中国之后,一开始就强调灵魂的存在,以之作为因果报应的主体,存神之说成了佛教的根本理论,并与神灭论进行了长期的辩论,精神不灭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理论特色,也是中国佛教最早的创建。

 

    印度佛教既主张三世轮回,又不承认灵魂,许多人认为这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佛教反对外道的灵魂(神

编辑:妙月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