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并重
道信(579-651),为禅宗第四代祖师。约在公元620年入住黄梅双峰山,居三十余载,聚徒五百。从《续高僧传》本传中“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的记载看,在当时影响颇大。事实上,他所主持的禅僧团,是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的真正雏形,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农禅的发端者,他的贡献在于聚徒定居和倡导劳作。在道信以前,禅僧都过着游方的生活,居无定所,史称游僧。这些游僧大多自北向南流动,进入皖、苏、赣、鄂等山区,“寄食无地”。道信入住双峰山,聚禅众五百余,定居三十多年,使部分游僧由流动转向定居,改变了原有游乞的生活方式,这在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倡导劳作是道信对农禅的又一贡献。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其原始教义厌弃人身、鄙视生产劳动,僧尼的生活来源,大多依靠自己乞食和施主布施,部分直接受国家供养,这样一来,僧尼成了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寄生阶层。
由于印度一直以来有敬养僧尼之风,故如无战祸天灾,他们倒也衣食无忧。然中国的情形则异然,所以中国佛教一般不排斥农工商贷和生产劳动,特别是魏晋以来,寺院经济迅速壮大,沙门中“或恳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竟利”;“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聚蓄委积,颐养有余”。
据载,年二十出家的东晋名僧道安,曾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法显为沙弥时也曾与同门师兄数十人于田中割稻。可见,道信以前,僧侣从事生产经营已相当普遍。但同时,人们也普遍视劳作为卑贱之事,认为这是“诚非所宜,事不得已”而为之,根本得不到尊重,所以,一般从事生产劳动者仅限于沙弥和下层僧侣。
直到道信,情况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号召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去垦荒耕田,劈柴烧火,解决吃饭问题,认为它是坐禅的基本保障,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非什么卑贱可耻的事情。
据《传法宝记》记载,道信“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所谓的“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这样,道信在双峰山上,正式将生产劳动以资形活命列进禅行中,成为禅众行道首先要做的事情。这在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史上,是件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创举,因为,他以恳荒定居的方式,为持续扩大的流动僧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路,为以后禅僧团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此外,他为生产劳动正名,使僧众充分认识到生产劳动的价值,改变了几百年来鄙视劳作的思想。弘忍,禅宗第五代祖师,道信的高徒。他坚持其师“作”“坐”并重的禅风,是道信门下卓越的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所谓“常勤作役,以体下人”,“昼则混迹驱俗,夜便坐摄至晓”!"“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便是其写照。
此外,他还主张“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四仪皆是道场,三业成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嘿之恒一。”!所谓“四仪”即“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种行动姿态,“三业”指身、口、意的诸种活动,“四仪”“三业”泛指人的一切日常活动。
弘忍认为,“道场”不仅仅指寺院那样的特定场所,“佛事”也不限于僧侣特定的供丰膜拜仪律,行禅者全部的日常活动都是做“道场”行“佛事”,也就是说,在禅理指导下的一切活动都是行禅。这样,弘忍就把禅贯穿于日常的劳动生产,也就是把劳动生产提高为禅,从而使在其师那里有些各行其是的“坐”“作”统一起来,这是对其师理论的发展,也是他对农禅的重大贡献。(文: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