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帮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发布时间:2019-04-15

2.jpg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佛教的基本教义强调众生平等和戒杀一切生命,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诸如锄地、割草等也会伤害无数的生命而得无量罪孽。同时,也反对出家僧人占有财产。“安置川宅,一切种植,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十诵律》、《梵网经》等诸本戒律对从事农业劳动和占有财产都是严加禁止的。


农禅,这一新生的禅修和生存方式的出现,首先要有与之相应的佛教理论作为指导。农禅的制度化的制定者百丈怀海,对佛教乘戒律进行了折中,使禅者的农业耕种和劳动建立在符合佛教戒律和伦理的基础之上。


中国僧人中最早从事农业劳动者,当为东晋时期的道安。“释道安,……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安齎经入田,因息就览。”这是关于僧人作为个体从事农业劳动的典型。


稍晚于道安的释道恒在《释驳论》中说:“至于营求孜汲无暂宁息,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矜恃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或抵掌空谈坐食百姓,斯皆德不称服行多违法。”


这也说明, 包括僧人在内,不从事农业劳动, 而获取利益的行为是被僧俗两界所抨击的。既然禅僧从事农业劳作是合理的,没有罪的,那么,作为禅僧就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禅修贯彻到日常的作务上去,是农禅的又一大特征。《祖堂集》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遍求作具,既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 流播寰宇矣。”


强调劳动,将禅融进农业劳动,是农禅独特的风格和禅风。其后禅门高僧,如黄蘖开田择菜、石霜筛米、伪山摘茶、云严作鞋、临济栽松、仰山牧牛、洞山锄地、雪峰祈槽蒸饭、云门担米等,都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典范。


农禅的禅僧,过的是集体生活,没有职务高下之分,一律同吃、同住、同劳动。所有禅僧,不分职务大小,修养高低, 一律从事农业劳作,劳动中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农禅是以共同劳动为基本原则和基础的,劳动所获,当然上归禅僧们共同所有,禅僧们在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了。在人格上,也可以说是在佛性上,就有了完整性。


禅僧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使禅宗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得以长足的发展和兴盛。(文:李帮儒)



编辑:贺雪垠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