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国 金鑫:禅宗农禅思想对劳动异化问题的克服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布时间:2019-03-26

02-12-P1020943.jpg

农禅并重


农禅到了理事圆融、色心圆融,其原有的超越性和反思性已经非常淡漠。在华夏自然思维语境下,禅宗圆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以为既然色心、理事本来不异,那么佛法不必别求,而是一切现成、本来具足的。由此出发,禅最终把老庄式的自然任运、逍遥绝恼当成了最高智慧,如法眼宗。


所谓“仍旧”、守“时节”,云门宗所谓“日日是好日”,杨岐派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等,都表现了这种自然任运的禅风。在这里,禅宗原有的超越性和反思性已经湮灭无存了。与此相应的是,农禅也形成了一切现成的法门。后者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本来具足,即以为菩提、涅槃在农事中已经现前圆成、一切具足,人从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就获得了完全的满足、成就,无须追寻更高的意义。如法正:“一日谓众曰:'汝等与我开田,我与汝说大义。'众开田了,归请说大义。师乃展两手,众罔措。”(《五灯·法正》)这里,法正展手,意思是佛法就在开田的劳动中,已经现成具足,无须言说。同理,道怤锄地的公案也表明佛法在锄地的劳动中现成具足,不假思量(《景德·道怤》)。


另外如雪峰说佛性就是“今日天晴好普请”,睦州说究竟道为“昨朝栽茄子,今日种冬瓜”,赵州示扫地即般若,慧寂谓“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文偃说一大藏教只说得一片柴、米箩里有无量达磨眼睛,宗智说本来天就是“今日好晒麦”等等,都表明了佛法在劳动中本来具足的道理。

 

其次,从这种本来具足,农禅还进一步发展出自然任运的法门。这就是在农事中,做到随缘自在、不假修为、不作计较、完全顺乎自然而行。如怀海:“普请镢地次。忽有一僧闻鼓鸣,举起镢头,大笑便归。师曰:'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师归院,乃唤其僧问:'适来见甚么道理,便凭么?'曰:'适来肚饥,闻鼓声,归吃饭。'师乃笑。”(《景德·怀海》)腹中饥饿,闻鼓而笑,完全是顺乎本性、自然而为,故得到怀海的肯定。

 

可见,禅宗发展到一切现成的阶段,已将其原有的精神超越和反思消磨殆尽,从而全面退回到崇尚自然、安于现状、留在当下、注重目前的华夏精神传统。农禅的一切现成法门,由于丧失了超越和反思的向度,使得劳动不再是精神扬弃自然、实现自身自由的中介,而是重新回到对自然顺从和依赖。农禅的田园诗般的意境,由于失去了对于自然的超越和反思,最多只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安慰,而不是真实、客观的自由。农禅在这里就丧失了它应有的精神价值。(文:吴学国 金鑫)



编辑:施琪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