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文:对虚云长老兼传禅门五宗及其意义的考察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10-15

杨曾文.jpg

杨曾文


内容提要:文章对虚云长老兼传禅门五宗及其意义作了考察介绍。

关键词:虚云、禅宗、嗣法、五宗兼传。


作者简介:杨曾文,生于1939年12月7日,山东省青岛即墨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著有《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等。


今年是中国当代杰出高僧、爱国爱教的佛教界代表人物虚云长老圆寂六十周年。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刚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光辉节日的今天,举办“佛教中国化论坛暨虚云老和尚圆寂六十周年纪念法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虚云长老(1840--1959)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日本侵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大变革时期。虚云长老从十九岁出家至一百二十岁圆寂,在辗转各地的学法、修行、弘法和慈济群生的漫长过程中,虽历经曲折坎坷和各种磨难,然而一直信念坚定,矢志向前,从一个普通的法师成长成为名闻四海的禅门泰斗、佛教界著名高僧,为中国近现代佛教能够延续在实现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宝贵传统,适应时代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9年,德高望重的净慧法师为纪念虚云长老圆寂三十周年,以“拙缁”的笔名在河北佛教协会主办的《禅》刊第三期发表了客观公允、依据资料翔实的《虚云和尚行业记》[ 后载入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六册“传记资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的长篇文章,对虚云长老一生的非凡业绩和贡献概括出八点:一曰建寺安僧,二曰振兴禅宗,三曰提倡戒律,四曰兴学育僧,五曰农禅并重,六曰重视史文,七曰爱国爱教,八曰福利社会。笔者曾怀着钦敬和感动的心情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认为结论中肯正确,表示完全同意。


中国佛教在进入宋代以后虽然各宗彼此会通,日益趋于融合,然而直到进入明清以后,禅宗以及天台宗仍重视源自历史的法脉世系传承,凡属十方寺院聘任方丈仍需依凭师承法卷,在升座仪式上须自报师门。在上引净慧法师对虚云长老业绩概括中的“振兴禅宗”、“兴学育僧”中理应包含虚云长老出于振兴禅宗的愿望,在传承“禅门五宗”中的临济、曹洞二宗同时,着意兴复久已失去法脉传承的沩仰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致力于兼传五宗,构成虚云长老弘法的一大特色,一直影响到现在。


本文仅对这个问题进行考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中国禅门五宗形成和盛衰的回顾


中国禅宗经过自北魏至隋朝禅宗所奉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的酝酿期,至唐初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1~674)正式在蕲州(今湖北黄梅)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禅宗的正式成立。此后六祖慧能从弘忍受法南归,在韶关曹溪弘传“顿教”禅法;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与后嗣普寂在朝廷支持下在以两京为中心的北方弘传“渐教”禅法,形成南北顿渐二宗对峙的局面。


将南宗顿教禅法传至后世的慧能弟子中,主要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位禅师。行思(?~741)在江西青原山静居寺传法,嗣法弟子有石头希迁,后世法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怀让(677~744)在湖南南岳衡山般若寺传法,弟子中以马祖道一最有名,后世法系形成沩仰宗、临济宗。


进入宋代以后,由于禅宗得到朝廷和士大夫的扶植和支持,迅速发展成为佛教中的主流派,而在禅门五宗中,沩仰宗早已失传,相继兴起的有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最后是曹洞宗。至北宋中期之后,临济宗分为由在黄龙山(在今江西修水县)的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黄龙派、由在杨岐山寺(在今江西萍乡市上栗县)方会禅师(992~1049)创立的杨岐派,然而进入北宋后期黄龙派日趋衰微,而至自杨岐下二世五祖法演禅师(约1025年前—1104)以后,直至南宋后期唯有杨岐派盛行,最有影响的是嗣法于法演的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及其弟子大慧宗杲(1089~1163)、虎丘绍隆(1077~1136)两位禅师的法系。


曹洞宗在宋初教势不振,以至洞山下五世大阳警玄禅师(943~1027)晚年竟没有称心的嗣法弟子,不得已托临济宗浮山法远禅师(991~1067)代传法于投子义青禅师(1032~1083)传承曹洞禅法。义青弟子报恩(1058~1111)、芙蓉道楷(1013~1118)两位禅师先后在湖北大洪山灵峰寺传法,致力振兴曹洞宗。道楷嗣法弟子经丹霞子淳禅师(1054~1117)至天童寺宏智正觉禅师(1091~1157),皆倡导默照禅,将曹洞宗传至后世。道楷另一弟子是真歇清了禅师(1090~1151),三传至天童寺长翁如净禅师(1163~1228)。日本道元禅师从他嗣法,回国创立日本曹洞宗。


禅宗在进入宋代以后,将以往丛林传法宗旨归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临济、曹洞二宗在传法风格、门庭施设等方面原来是各具特色的。


进入元明两代,汉传佛教中有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净土宗(寓于各宗)。在禅宗中只有临济、曹洞二宗。在临济宗中最盛行的是上承五祖法演法系的天目山齐禅师的法系和圆悟克勤——虎丘绍隆禅师的两大法系。虎丘下四世径山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的再传弟子高峰原妙禅师(1238~1296)及其嗣法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最有名。他们的法系一直传播至明、清以后。


曹洞宗在进入元代以后,最有影响的是生活在金末元初万松行秀禅师(1166~1246)的法系。行秀嗣法弟子中以元初少林寺雪庭福裕禅师(1201~1275)最有名,继临济宗印简禅师之后,受任主持佛教事务的“僧都”,后嗣遍于全国。从他的法系形成北传曹洞宗,一直传到明清以后。


此后佛教诸宗深入会通融合,大体在明代以后,中国佛教演变为以禅宗为主体和诸宗整合协同传播的融合型佛教。


二、虚云长老对禅门五宗的考察


虚云长老作为深孚众望的高僧,并兼传临济、曹洞二宗的禅门泰斗,在建寺育僧和弘教传禅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佛教历史、教理的探究和阐释,并有鉴于禅宗历来重视法脉世系的传承,出于培养禅门弟子的厚望,也对中国禅宗形成、五宗源流和后世法脉传承进行考察。1932年,他着手对清末庚辰(1880年)守一禅师据以往真寂、云福编刊的《佛祖道影》残本所增订的收录列祖二百四十位的四卷本《佛祖道影》,参考新搜集的资料,重加增补和订正,特别增加进入明代以后及清初的禅师,编为《增订佛祖道影》,共收录历代祖师三百十一位,于1935年加上《佛祖道影序》(原作《增订佛祖道影传赞》)正式出版,至今仍流通于世间。


虚云长老在十九岁时到兼传临济、曹洞二宗的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法师出家,后从妙莲(1844-1907)禅师受临济传法,从耀成禅师受曹洞传法,在历经各地行脚参学、修行和建寺安僧、传法之后,成为闻名遐迩的禅门长老。1932年,他经过认真考察,看到临济宗的传承世系辈数用字将近用完,依据自己考证结果,将临济宗自唐代临济义玄禅师以后至他这一代为止的“祖嗣派流”加以梳理,增补世系用字,“上溯渊源,下次统绪,汇为一编,题曰《星灯集》”,以便于本宗查阅使用。进入1935年,虚云长老又加以校正和增补世系,制出图表,改题《校正星灯集》,前面加上序,说明编撰缘由,后附自己编制的自临济下十六世、南岳下二十世无准师范,至临济下三十一世、南岳下三十五五世高庵慧升圆清的《本支源流系》,还附录简介禅门五宗的《各派源流》。稍后,他对《各派源流》又加以修订补充,以《禅宗五派源流》附录于《增订鼓山列祖联芳集序》之后。[ 以上资料详见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册“书信、文记”,并参考第五册“年谱”有关部分。]


虚云长老以上对禅门宗派源流、法脉的考述以及在其他场合涉及过的相关零星资料,皆被后人加以集中整理和补充,有素闻编的《虚云和尚五宗法嗣录》、惠光编录的《临济正宗流传诀表》和摘自未署作者的《虚云和尚在云居山》中的《禅宗五派历代源流》,皆收录在净慧法师主编的《虚云和尚全集》第八册“杂录”之中。


虚云长老如此重视禅宗源流和法嗣的考订,并根据临济宗、曹洞宗传承实际情况增加后世接续以往列祖世系的辈数用字,对二宗能沿袭法脉世系前后传承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近现代佛教界是罕有其匹的。


三、虚云长老兴复和兼传沩仰、云门、法眼三宗的缘由


进入南宋以后,在禅门五宗中不仅沩仰宗的法脉早已失去传承,即使在北宋盛行一时的法眼宗、云门宗也逐渐失去传承,唯有临济、曹洞二宗广泛地传播于社会,并且代表禅宗占据佛教界的主流地位,影响很大。


福州鼓山涌泉寺自明代以后兼传临济、曹洞二宗。虚云长老出家于鼓山,在临济宗,他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从上承临济义玄——兴化传奖……汾阳善昭……昭觉克勤——虎丘绍隆……幻有正传法系的后裔鼓山妙莲觉华禅师嗣法,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在曹洞宗,从上承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云居道膺……大阳警玄……芙蓉道楷……天童如净……万松行秀——雪庭福裕,至第三十世无明慧经以后属“寿昌鼓山续派”的鼎峰耀成禅师嗣法,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虚云依据历史记载,由于曹洞宗实际在道膺禅师时才走向兴盛并且得到朝廷封赐,故将曹洞宗改为“洞云宗”,将洞山弟子曹山本寂与道膺二人皆作第二世。


虚云长老若从嗣法临济宗来说,名德清性彻,也称“虚云性彻”;从嗣法曹洞宗来说,名德清古岩,也称虚云古岩,其中“虚云”二字是号。


后来,虚云长老又兼传沩仰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宗的法脉,如1953年岑学吕在其所编《虚云和尚法汇》的“序”中所说 “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什么缘故促成这种情况呢?请看下面虚云长老的记述。


(一)沩仰宗

1934年夏,虚云长老应请住持广州韶关曹溪南华寺,直至1943年以一百零五岁的高龄移住粤北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期间将久已圯毁荒废的禅宗祖庭重加修复,并致力弘法育僧,慈济群生。


在1934年夏.有湖南长沙郭涵斋宽慧居士、南岳宝生长老、九成了照首座等相继从大沩山造访南华寺,恳请教示兴修在宁乡的沩仰宗祖庭大沩山寺。此寺因长期后嗣无继,致使沩仰宗祖庭早已不再,变成临济宗的寺院。此时寺院遭焚,他们建议趁此机会复建寺院,“改弦更张,恢复沩仰一脉”,敬请虚云长老“继振沩仰宗”。虚云长老表示赞成。经查史书,沩仰宗从沩山灵祐传至宋代三角志谦和兴阳词铎二人而终止,经过斟酌,便以志谦、词铎为沩仰宗第六、七二世,而从“词铎”和虚云自己之名“德清”中各取出一字,继演出以“词德”为前二字的五十六字的嗣法辈次用字,以偈表示为:

词德宣衍道大兴,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尽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启拈花宏沩上 圆相心灯永昌明。

虚云长老则为继兴阳词铎禅师之后的第八世,名虚云德清。


(二)云门宗

虚云长老在南华寺及移住云门寺期间,念及云门寺是云门宗的祖庭,而“香灯断续无定”,决定致力于兴复。云门宗由唐末文偃祖师创立,经十一传至南宋末温州光孝己庵深净禅师而中止,嗣后史书无载。经查,云门宗自文偃祖师下八世的优鸿禅师,“曾演二十字,后不知谁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经再三斟酌,虚云长老决定仅从“深净”之名和自己之名“演彻”中各摘取一字,推演为五十六字作为后嗣传承起名的用字,用偈表示是:

深演妙明耀乾坤,湛寂虚怀海印容,

清净觉圆悬智镜,慧鉴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宏开拈花续传灯,

继振云门关一旨,惠泽苍生法雨隆。

在云门宗的传承中,虚云长老为第十二世,名为虚云演彻。


(三)法眼宗

1933年春,福建长汀县(今属龙岩市)的明湛禅师到南华寺参谒虚云长老,说在长汀创建了八宝山,“志愿欲绍法眼一宗”,恳请赐教法眼宗的源流。虚云长老告诉他:“此宗发源在金陵清凉山,早废,兹时不易恢复。从宋元来,绍化乏后。”经查史书,原来法眼宗在文益祖师之后,七传至祥符良庆禅师终止,后嗣无考,便决定从“良庆”与虚云之名中各摘取一字,推演为五十六字作为以后法眼宗嗣法弟子取名的辈数用字,以偈表示为:

良虚本寂体无量,法界通融广含藏,

遍印森罗圆自在,塞空情器总真常,

惟斯胜德昭日月,慧灯普照洞阴阳,

传宗法眼大相义,光辉地久固天长。


于是,虚云长老便为接续祥符良庆禅师之后的法眼宗的第八世,名为虚云古岩。[以上另参考《虚云和尚全集》第八分册“杂录”所载素闻《虚云老和尚五宗法嗣录》及《禅宗五派历代法脉》。] 


到底虚云长老当年考察禅宗五宗世系查过什么史书?据笔者初步查证,至少查过南宋普济《五灯会元》、清代超永《五灯全书》、清纪荫《宗统编年》、聂先《续指月录》,也许还查过明道忞《禅灯世谱》、清守一空成重编《宗教律诸宗演派》等书。


四、虚云长老兼传禅门五宗的意义


虚云长老在弘法生涯中将推进佛教适应时代生存和发展、振兴禅宗作为自己的使命,其他如修建寺院、安僧、兴学育僧等,皆围绕这个目标。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禅门五宗的考察,致力保持和振兴禅宗嗣法制度,在各地佛教界高僧大德和护法居士的支持下,将久已失去法脉传承的沩仰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复兴,勇于担当禅门五宗兼传的重任,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有利于保持中国佛教历史传统和促进诸宗融合

中国禅门五宗中的沩仰宗和法眼、云门二宗在唐末至南宋期间虽已失去传承,然而虚云长老毅然决定在承嗣临济、曹洞二宗法脉之外,隔代传承或遥嗣其他三宗。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观上是为了使五宗得以延续。


因为在佛教史书和禅宗灯史中记载了大量的历代沩仰、法眼、云门三宗的师资传承因缘史传和禅法语录,这种做法在客观上自然有利于对三宗传统和禅法的继承。进入宋元两代以后,佛教诸宗融合成为时代潮流,临济、曹洞二宗也彼此深度会通和融合,鼓山兼传二宗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虚云长老兼承五宗,应当说是既有利于禅宗保持传统,也对禅宗适应时代互相吸收和融摄有促进作用的。


(二)继承禅宗嗣法制度,谐调僧众彼此关系

在佛教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中国的宗法制度和仪规促成各地寺院僧团、教团组织建设和行为规范是一个重要方面。东晋时期道安法师倡导僧众以“释”为姓,不仅对促进僧众彼此认同和协调有利,对佛教深入社会传播也有积极作用。自进入唐宋以后,随着道宣等律学高僧结合中国环境对戒律的系统诠释,佛教的出家受戒和维系寺院僧团日常的运营,也形成比较严格的程规和制度,而在禅宗兴起之后,禅寺还辅之以清规。僧众之中的师父、徒弟称“父子”自然来自世间宗法,其他诸如叔、伯、兄、弟、侄、孙等等,也取自于世间宗法的辈数排列做法。在隋唐形成的佛教宗派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天台宗、禅宗对法系传承十分重视,虽也受到北魏吉迦夜、昙曜所译《付法藏因缘传》等佛典的影响,但应当说受到中国宗法世系制度的影响是主要的。在禅宗的发展中形成的西土二十八祖、东土六祖的祖统说,促成禅宗出家受戒按辈数命名的程序和制度。从禅宗史书考察,禅宗编制法系传承辈数用字大约是在进入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据清守一空成重编《宗教律诸宗演派》记载,临济宗早期已有不详名字的禅师编制过排辈用字,而明确记载南宋临济下第八世黄龙慧南禅师、临济下十二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等皆制作过“演派”用字偈颂,而在曹洞宗,金元之际洞山下十四世万松行秀禅师及其弟子少林寺雪庭福裕禅师皆制订过“演派”用字偈颂。这种作法至明代以后更加盛行。


按照辈数用字命名,既可维护禅宗传统嗣法制度,表明传承的法系,又可表示僧众彼此上下左右的辈数,有利于制定相关礼仪和规范,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三)培养后继人才,推进佛教适应时代发展

虚云长老晚年兼承和兼传禅门五宗,前后从他归依、剃度、受戒和受法的四众弟子据说达百万之众,有很多优秀得力的嗣法弟子受到社会民众好评;其中有不少弟子直至近年仍活跃于佛教界,为当代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兴复多所寺院,晚年住持深圳弘法寺的本焕法师(1907—2012),住持广东乳源县云门寺的佛源法师(1922—2009)、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和出任第七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法师(1926—2017)、住持北京法源寺和出任第八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传印法师(1933—)、在河北赵县柏林寺和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传法,提出和倡导生活禅的净慧法师(1933—2013)等。


据《虚云老和尚五宗法嗣录》《禅宗五派历代源流》[ 《虚云和尚全集》第八分册“杂录”。]等的记载,在虚云长老的这些嗣法弟子中,本焕法师嗣法临济宗“雪峰龙池续派”,属第四十四世,名本焕乘妙(法名与字号合称)。佛源法师嗣法云门宗,属第八世,名妙心佛源。传印法师嗣法沩仰宗,属第九世,名月川宣传。一诚法师嗣法沩仰宗,属第十世,名衍心一诚。净慧法师嗣法五宗,属沩仰宗第九世,名宣德净慧;临济宗第四十四世,名本宗净慧;曹洞宗寿昌鼓山续派,属第四十八世;云门宗第十三世,名妙宗净慧;法眼宗第九世,名本性净慧。


他们皆属于当代中国佛教界长老级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进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新时期以后,积极配合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在恢复全国和各地佛教寺院、佛协组织,倡导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法利生活动,动员信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佛教文教和学术研究,培养佛教人才,开展国际友好交流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


(四)推进教内外学者对禅宗的考察和研究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儒释道三教的交流、互鉴和会通,为丰富、充实和发展包括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在内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对佛教的考察和研究,而因为禅宗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故也必须着力对禅宗文化进行考察和研究。从古代以来,对佛教教派、思想和历史进行研究者不仅有学僧,也有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学者。进入近现代以后,受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将佛教文化研究置于学术研究和大学人文教学的一个环节,陆续有著作问世。虚云长老生活在进入近代以后,自然也受到当时文化教育界的影响。


从禅宗法脉传承来说,兼传禅门五宗对继承和维护禅宗发展自然有利,而从佛教文化和学术来说,必然刺激、影响教内外学者对禅门五宗,对久已失传的沩仰宗、云门宗和法眼宗的关注和考察。这必然会对中国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研究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从佛学这一领域推进国家人文社会学科的充实和发展。


从上世纪进入新时期以来,很多相关事例对此可作有力的证明。举几个例子。


上面介绍,佛源法师从虚云长老嗣法云门宗,生前住持云门寺,着力恢复和发扬云门宗传统,举扬强调自悟、修道不离日用和活泼辛辣的云门禅风,倡导农禅并重的传统,广为教内、学界所重。2012年2月为纪念佛源法师圆寂三周年、云门佛学院建校二十周年,云门寺与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联合举办以“佛源老和尚与云门寺”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有来自学术界和佛教界众多学者、法师和佛学院师生出席并发表学术论文,其中不仅有论述佛源法师生平和生前弘法的文章,也有不少考察和阐释云门宗的文章。此后,云门寺还组成以佛源法师的嗣法弟子云门寺方丈明向法师为主编、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为执行主编的《云门宗丛书》编委会,约请各地学者参与校勘了包括《云门广录》《雪窦录》乃至《虚云禅要》《佛源广录》在内的历代云门宗禅僧编撰的禅法语录、灯史和文史著述等,从2013年开始迄今已出版十多种,受到广泛的好评。


1933年经虚云长老指教,福建龙岩长汀县明湛禅师将新拓建的八宝山作为复兴法眼宗的道场。2015年11月,由福建省龙岩市委统战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主办,在龙岩市举行了“法眼宗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来自包括长汀八宝山圆通寺法师在内的众多法师出席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法眼宗历史、禅法和云门宗在福建龙岩的传播和近代复兴,以及当代文化建设等,确认龙岩天宫山是“龙岩灵秀胜景,法眼中兴圣地”,会后在该寺立碑纪念,舆论论文集于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当代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中国佛教界正积极响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佛法,动员信众与广大人民一道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相信当年虚云长老考察、阐释并致力兴复禅宗,兼传五宗,培养弟子的业迹,对当代佛教坚持中国化,积极参与发展新时代文化,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附录:

虚云长老所著《禅宗五派源流》

禅宗五派,上溯始自天竺迦叶,二十八祖传至达摩,遂称东土初祖。又五传而至曹溪慧能禅师,是为六祖。然单传之说,只就衣钵授受而言。若夫传法,西天固未可考,震旦已有分支。如牛头融师承三祖之后,自成一家。余辑增订《佛祖道影》一书,亦列其世系。

六祖既止,衣钵不传。昔人记其世系,多由南岳青原二家起。余于《佛祖道影》,亦依此两家,分列其次序,惟五祖门下尚有神秀,行于北方,再传而息,固勿论矣。

六祖门下,得道者多,著名者如神会禅师,传圆顿之宗于北方,使渐宗绝息,其功固不可没。然再传至圭峰,又为华严宗之祖师,故其世系亦无可述。

今就南岳、青原两家世系言之。

青原思传石头迁,石头分传药山俨及天皇悟,药山传云岩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后人称为曹洞宗。天皇悟传龙潭信,信传德山鉴,鉴传雪峰存,存传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存又传玄沙备,备传地藏琛,琛传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故青原之后,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

南岳让传马祖一,一传百丈海,而百丈分传沩山祐、黄檗运二人,沩山灵祐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黄檗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故南岳之后分为沩仰、临济二宗。

此五宗派源流,余有《校正星灯集》之辑述,亦曾附录及之。

南岳下第六十世东明旵之嗣法,有海舟永慈与海舟普慈二人,永住金陵东山,普住杭州东明。《续指月录》两存之,按天童密云悟及钱谦益,皆为普慈立传,称为旵祖嗣法。《宗统编年》载,万历六年辛酉,东明旵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据上所记,南岳六十一世,应定为东明普慈。临济一宗,本五派最盛,尚有此淆讹。

曹洞宗五传,至警祖稍息,得远公嗣法,灯灯相续未泯。然青原下第四十五世,芙蓉楷嗣法,有《祖灯大统》一书,迳列鹿门觉,将丹霞淳至天童净中间五代削去。为霖大师曾辨其谬,按《宗统编年》载,宋重和元年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明年,淳示寂,真歇了嗣,其后三十有四载,了示寂,天童珏嗣,越十四年,珏示寂,雪窦鉴嗣,经五载,鉴示寂,天童净嗣,又二年,净示寂,鹿门觉始嗣,去楷祖示寂时,历五十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门觉嗣芙蓉楷,显紊世次。故余于《增订佛祖道影》一书,附法系考正一文,以辨正之。

余居南华,甲戌[ 甲戌,1934年。]夏,长沙郭涵斋宽慧居士,南岳宝生长老,与九成了照首座等,相继由大沩山来,恳请兴修大沩,意以此宗居五家之长,惜乏后嗣,致祖庭息焰。现系济宗钟板,此次遭匪焚毁,尽为灰烬,决议改弦更张,恢复沩仰一脉。大众以予寿高腊长,为诸山敬信,请余继振沩仰宗。

余因南华未能谢责,情不获已,勉循记载,查此宗是灵祐祖师起,四传至芭蕉慧清,其徒继彻起演二十字,继字下应是妙字,顺次以绍先宗。然书载宋三角志谦及兴阳词铎二公止。一说二公为昆仲,同嗣报慈韶祖作六世;一说志谦为六世,词铎为七世。今因此宗传承甚少,故双存之,以兴阳词铎嗣三角志谦为七世,以后已无考据。兹以词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后贤,绍续无穷,偈曰:

词德宣衍道大兴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 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尽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启拈花宏沩上 圆相心灯永昌明

虚云德清谨识

又余在南华,因悉云门祖庭,香灯断续无定,勉为兴复。查此宗起于文偃祖师,十一传至南宋末温州光孝己庵深净禅师止,后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优鸿曾演二十字,后不知谁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继,不知从何字起,故惟从己庵净公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期之后贤,传灯无尽,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虚怀海印容 清净觉圆悬智镜 慧鉴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 宏开拈花续传灯 继振云门关一旨 惠泽苍生法雨隆

虚云演彻谨识 

癸酉春,有明湛禅者,由长汀到南华,谓在长汀创建八宝山,志愿欲绍法眼一宗,不知所由,恳授其法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发源在金陵清凉山,早废,兹时不易恢复。从宋元来,绍化乏后,查诸典籍,自文益祖师七传至祥符良庆禅师止,其后无考。旧派益祖六世祖光禅师立二十字,后不知何人立四十字。虽有二派,子孙停流,鲜有继起。又查益祖出天台德韶国师与清凉泰钦禅师。传载韶、钦二公下五世良庆禅师,其中秉承,有继韶公者,有嗣钦公者,纷纭不一。有记益韶寿胜元慧良为七世,有记益钦齐照元慧良为七世,今欲继起,艰于考证,惟有秉承韶公,续从良庆禅师与余各摘上一字,继演五十六字,以待后贤继续,传之永久。偈曰:

良虚本寂体无量 法界通融广含藏 遍印森罗圆自在 塞空情器总真常

惟斯胜德昭日月 慧灯普照洞阴阳 传宗法眼大相义 光辉地久固天长。


虚云古岩谨识[附记]

谨案:

虚云和尚出家鼓山,鼓山自明代以来,临济曹洞并传,妙莲老和尚,即以临济而接曹洞法脉者也,莲老以两宗正脉付之老人,

由临济至虚老人是四十三代

由曹洞至虚老人是四十七代 

沩仰近百年来,无人承嗣,由宝生和尚等请虚老人嗣沩山,自山祖师下七代兴阳禅师起,续承之故,

虚老人为继沩仰第八代祖。

法眼失嗣更久,八宝山青持大师,请虚老续法眼源流,良庆禅师为七代,

虚老人应继为法眼第八代。

云门亦久无继嗣,偃祖下第十一世为光孝己庵,

今虚老人中兴云门,应继己庵为十二代祖。

至若《联芳集》中,列虚老人为百三十代等等,系指历代住持而言,非正脉也,合附识之。 


(原载净慧主编《虚云法师全集》第二册“书信、文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2019年9月29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编辑:唐雪凤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