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禅宗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至唐代慧能时期,禅宗完成了从印度至中国传承的“中国化”问题。自隋唐以降,禅宗乃至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至清末民初,在社会动荡、文化冲击、信仰困境的种种情形下,禅宗乃至佛教的发展面临着再一次“中国化”的抉择,这种“中国化”是对禅宗乃至佛教自身发展与社会相适应的一种重新定位。在此情形下,虚云老和尚对禅宗发展提出的“参禅条件”“参禅法要”以及“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等种种理论,为禅宗乃至佛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对“用功两种难易”的分析,也为僧众的禅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关键词:虚云老和尚;禅宗中国化;禅宗当代发展
关于虚云老和尚,学界对之研究已有很多,作为影响中国近现代佛教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对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值得我们继续深思。虚云(1840—1959),俗姓萧,初名古岩,又名演彻、性彻,法号“德清”,50岁后自号“虚云”,别号“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县。虚云老和尚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这位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也是当时世界上极长寿者之一。对于这样一位智者和长者,有机会梳理其对中国禅宗发展的影响,实为幸事。
一、禅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历程
自达摩杖锡西来,禅的种子便散播在华夏的沃土上,从此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从达摩来华算起,禅在中国的传播已有150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禅的发展逐渐完善,禅从学派走向宗派,完成了禅的中国化以及禅的分化。如果说,禅宗的建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那么,慧能一系南宗禅的兴盛以及分化,则是禅宗中国化以后继续的自我革新和完善。刘禹锡在《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中所述值得深思。
初,摩阿迦叶受佛心印,得其人而传之,至师子比邱(丘),凡二十五叶,而达摩得焉。东来中华,华人奉之为第一祖。又三传至双峰信公,双峰广其道而歧之:一为东山宗,能、秀、寂,其后也;一为牛头宗,严、持、威、鹤林、径山,其后也。分慈氏之一支,为如来之别子。《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
虽然上文是刘禹锡为牛头宗所作,但透过文字,依稀可以看到早期禅发展的脉络。自达摩以降的历代传承。当然,本文旨意不在于梳理禅宗史的发展,而在探究禅宗谱系上的节点。
首先,达摩来华,开辟了中国禅的历程。自达摩来华以后,禅开启了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在中国禅宗史上,无论对禅宗祖师的传承如何争论,将达摩视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这已得到教界乃至学界的认可。虽然《楞伽师资记》中,净觉将求那跋陀罗置于达摩之前,但这并没有改变后世教界和学界对中国禅宗谱系传承的整体认同。对达摩作为初祖的认同,实际上是对达摩禅系的认同。自达摩以下的历代传承,构成了中国禅学的发展的脉络。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的禅系,对以《二入四行论》为主的达摩禅法有着不同的“改造”,但始终没有完全背离“祖师禅”的精神,这是将达摩禅师视为中国禅宗初祖的根基所在。
其次,东山法门,孕育禅宗宗派的成立。在敦煌禅宗文献未流通之前,学界主要以《续高僧传》《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作为研究禅史的基本史料。而随着敦煌文献的被发现,随着《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历代法宝记》以及《祖堂集》等禅宗史料的相继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禅宗史尤其是早期禅史的书写在不断改变,这种改变的突破口便是东山法门。以道信、弘忍开启兴盛的东山法门,其不仅为在修道体制上不断完善,而且为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的最后确立奠定了僧才和寺产,由此最终促进了禅宗的宗派形成。
再次,慧能禅系,标志禅宗中国化完成。如果说东山法门孕育了禅宗宗派的不断确立,那么,慧能一系的南宗禅则标志了禅宗中国化的完成。之所以如是说,是因为,自达摩至慧能,虽然禅不断发展,也在与中国固有文化接触中,不断调适,但即便到了东山法门乃至禅宗神秀一系,禅的基本修道体制依然保留着更多印度禅的特征,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尚未完成。而到了慧能禅系时期,禅的发展有了更多中国固有文化的要素,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尤其是“简化了”修行体系以后的禅宗,使得更多下层民众也有更多机会接触禅宗,从而将禅宗文化深植于中国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是禅宗中国化的深层意蕴。慧能以降,禅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一花五叶”“分灯并照”,将禅宗更加微妙地融入到中国民众生活之中。而禅宗的分化一方面呈现出禅宗发展的多姿,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禅宗在不同时代对修行体系的革新和完善。
二、虚云老和尚对禅系的融摄
禅宗在隋唐的兴盛之势一直向后延展,然演至清末民国之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禅宗已有的传统宗派诸如沩仰宗、法眼宗相继式微,而其它诸宗也深受影响。禅宗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使禅宗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境,禅净合流虽然为禅宗的继续发展注入了一定活力,但禅宗在如何完善自身修行体制、如何适应社会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禅宗乃至佛教面临着再一次“中国化”的抉择。在此情形下,作为当时教界大德,虚云老和尚针对禅的发展尤其是禅的修行,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首先,提出参禅条件。虚云老和尚认为,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也就是要去掉内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目的。对此,虚云老和尚认为,参禅的先决条件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为此需要做到:
(1)除却妄想。虚云老和尚认为,因为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因而要“除却妄想”。为了解释“除却妄想”,虚云老和尚列举了达摩祖师和六祖慧能开示学人的话,即“屏息诸缘,一念不生”。众生之所以迷执,多在于外在诸缘的污染,虚云老和尚以“屏息诸缘”作为参禅的先决条件,甚为精准。
(2)一念永歇。“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固然正确,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外境和错综芜杂的外缘,如何才能做到去除诸缘纷扰,而达内心的清澈宁静呢?虚云老和尚认为当“一念永歇”。所谓“一念永歇”,则是对于利根者而言,用虚云老和尚话来说,即是“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啰嗦)。”这里,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对利根者去除妄念杂染的建议和期许。
(3)以理除事。如果说利根者可以“一念永歇”,那么,对于非利根者又将如何做到“万缘放下”呢?虚云老和尚对此也提出了建议,那就是“以理除事” 。所谓“以理除事”,也即“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其次,梳理参禅法要。在提出参禅的必要条件以后,虚云老和尚进一步指出参禅的法要,具体如下:
(1)明确办道的先决条件。对于参禅,虚云老和尚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方法和体系,这不仅对修禅而言,对所有事都有效。虚云老和尚指出:
第一,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少他不了。”虚云老和尚还援引经论言:“预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所谓“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明确办道的先决条件。
第二,严持戒律。虚云老和尚认为,用功办道不仅要深信因果,更要严持戒律,因为“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虚云老和尚还以《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为例来说明严持戒律的重要性。
第三,坚固信心。虚云老和尚指出,“想用功办道,先要有个坚固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你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对此,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指出,“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
第四,决定行门。虽然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坚固信心,那么,要真正“办道”,还需要决定行门,也即选定一个法门来修持,不可“朝秦暮楚”。
(2)选择正确的参禅方法。虚云老和尚言:“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妙门。”而参禅不是随意妄行,而是有方法和次第的。
第一,坐禅须知。虚云老和尚指出,坐禅前需要晓得调养身心,否则,“小则害病,大则着魔”。而就坐禅而言,跏趺坐时,则宜“顺着自然而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以及出现种种不适。
第二,用功下手,认识宾主。虚云老和尚指出,楞严会上?陈那尊者所言的“客尘”二字,正是修行者初心用功下手处。就此,虚云老和尚还以行客住宿为例来进行说明。
第三,话头与疑情。虚云老和尚说,所谓话头,也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而“看话头则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第四,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虚云老和尚说,“照顾话头就是要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而“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
(3)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虚云老和尚指出,“参禅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这就是虚云老和尚对“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的论释。
(4)用功两种难易。虚云老和尚不仅对参禅的先决条件、参禅方法、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进行了阐释,而且指出参禅两种用功的难易。虚云老和尚认为,用功人有两种难易,即“初发心的难易”和“老用心的难易”,并针对两种情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可见,就参禅而言,虚云老和尚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这对当时僧界在参禅时出现的种种迷惑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从而让参禅者有径可寻。
三、虚云老和尚与当代禅的发展
从年龄上来说,虚云老和尚是长寿的,从影响上来说,虚云老和尚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既有理论层面的建构,也有实践层面的探索。虚云老和尚对禅宗乃至佛教的贡献,对当代禅宗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梳理了参禅与念佛的关系。虚云老和尚不仅对参禅做了如此精细的分析和论述,而且对参禅和念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这也可以视为虚云老和尚对于当时禅净合流这种形式的回应。
虚云老和尚指出,“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两者)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面对此情景,虚云老和尚认为,参禅与念佛的相互诋毁,“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哀的恶现象”。所以,虚云老和尚指出:
(1)参禅念佛,种种法门,都是方便。虚云老和尚有言“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
(2)性近而发,种种法门,皆是妙门。虚云老和尚指出,“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哪(哪)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
其次,融摄了禅门五宗的教义。作为一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打破了禅宗的派系之分,可以说一身兼修禅门五宗,其法嗣门徒更是众多,这不仅完善了禅宗的理论体系,也为禅宗发展培养了大批僧才,也为禅宗乃至佛教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文化冲击,民众的疾苦不仅在于身体上,更在于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以及心灵深处的冲击。虚云老和尚对禅宗乃至佛教发展的种种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分民众和信众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再次,重兴了众多祖庭道场。虚云老和尚不仅在禅宗理论、佛教僧才方面贡献甚大,其一生历坐十五道场,重兴六大祖庭,这对大批佛教寺院的修复和重建功不可没。不仅如此,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在其精神的感召下,也纷纷投入到佛教事业之中。据笔者所知,曾为北宗祖庭神秀禅师驻锡过的道场度门寺,就是净慧老和尚发愿化缘重建的,而净慧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的关系这里就无需赘言。
简言之,对于这样一个长者和大德,其对禅宗乃至佛教发展的贡献,不仅仅在当时有限时间内所有具化的呈现,其对当代禅宗乃至佛教发展的影响依然存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