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圣人信仰
虚云老和尚是近现代禅宗泰斗,中国佛教界的伟大人物,一代高僧。他一身肩挑禅宗五家法脉,担负着传承佛法的重任,他是中国禅宗临济宗、沩仰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的法脉传人,为振兴近现代中国佛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虚云老和尚在其一身艰深修持之中,显示神异灵迹数十次,充分验证并给世人展示了佛教之神通及其文化意义,并基本形成了佛教神通乃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的佛教神圣理念。虚云老和尚说道:许多人好奇神通 我说它本不稀奇。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归依也。
一八九0年至一八九四年,虚老行脚于浙江、江苏与安徽,或游学参方,或住茅篷研习经教。一八九五年,江苏高旻寺连打十二个禅七。师于腊月第八个七、第三晚的第六支香开静时,因手溅着护七所冲的开水,手中茶杯坠地、应声而碎;师顿断疑根、当下开悟,有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云:“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在此之际,虚云老和尚深刻揭示了佛教神通与佛法圣脉的内在关系:这个痴汉,有甚来由;末法无端,为何出头?嗟兹圣脉,一发危秋;抛却己事,专为人忧!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拔火煮沤;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溜。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哪时休!
实际上,佛教也是一家非常强调圣人信仰的宗教,而且其信仰结构与儒家神圣结构一样同样具有神圣性实践特征,只是其中对于神圣的理解方式不同罢了。在中华文明的具体演进过程中,佛教也称之为圣教,表示佛教圣者所说之教法,即指佛所说之教与圣贤等所选述之典籍,又称经、律、论三藏及其他圣贤等之著书为圣教。异部宗论论述记曰:“圣者,正也,与正理合,目之为圣。此言所显,即佛世尊所说教能引圣,名圣教。”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神圣结构之中也有圣人与贤人之并称,其修行佛道,达于见道以上之阶位者,称为圣;而未达见道,仅离恶者,则称为贤。《俱舍论》中为此还举有“七贤、七圣”之说,以至于还有“圣僧”、“上僧”,指的是开悟并德高望重之僧,后来也转指于斋堂上座所安置之圣僧像而言。
佛之教法称为圣纲,以其罗致众生,使归于正法,故以纲喻之。又以佛所说之法契合于正理,故称为圣法。佛之感应则称为圣应。即便是佛教之八正道,也称为“八圣道”;而“圣道”作为佛教神圣结构中的“圣正之道”,恰好与世间“俗道”、“出世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如“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 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我们凡夫修行,就是为了转凡成圣。但是,我们学佛修行用功的方法一定要分清楚正法、助法,你可以念佛为正法,以其它的法门作辅助,比如诵经、持咒、放生、打坐等等,这些辅助的法门之功德都可以回向净土。因此,中国佛教的核心之一即佛教神圣的形成问题,同时就是中国佛性论的构成或佛教中国化路径中始终贯穿的一道信仰主线,以中国人如何成佛为中心,实际上也是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圣人信仰进路。
虚云老和尚就是这样一个佛教圣人。早年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愿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任他百难当前,非到圣镜,死亦不敢退愿也。”
二、一代佛教圣者的奇遇密行
佛教经典告诉我们,佛教中的圣人则是修行位阶显示的结果之一。它曾是佛教常用术语,梵语阿利耶,义为“圣者”、“贵族”、“不凡”、“有价值”等等,多译作圣者、圣、圣人,如“圣观音菩萨”即“阿利耶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佛陀、阿罗汉、菩萨称为“圣者”。在大乘佛教中将法界分为六凡四圣,六凡为六道众生,又称凡夫;四圣为佛陀、菩萨、缘觉、声闻。此外,佛弟子也将佛陀的教法称为圣,尤其在巴利语系佛教中更为普遍,如:四圣谛、八圣道、佛法典籍称圣典。佛教徒被称为“ariya puggala”(高尚的补特伽罗),不信受佛教和毁谤佛法者,可称为“anārya”(非圣者)。
虚云老和尚的奇遇密行,正可体现他作为一个佛教圣者的修行方式。
清光绪三十三年(岁次丁未六十八岁)春正月老和尚由北京运龙藏返鸡足山,先至沪,经厦门,忽接鼓山来电,说妙莲老人正月在龟山圆寂,厦门诸山长老僧众都到鼓山参加老人荼毗礼,灵塔移设鼓山下院,筹备善后一切事宜。妙老是老和尚的剃度师,老和尚自从披剃后,就流荡四方,从未奉侍,而且数十年来未通音讯。
紧接着,四月初八菩萨戒毕,天放晴,初九大晴,是日官绅士庶来山者络绎不绝。初十入塔时天坪祭斋百桌,大众诵经,上供毕,念变食真言时,忽一阵旋风,将祭品,旋于空中,灵龛顶一道霞光,直贯塔顶,大众齐心赞叹。礼毕,又大雨如注。妙老灵骨以一半入塔,一半运南洋极乐寺供养,当妙老骨灰南行至槟榔屿时,观音亭及大众迎灵者数千人,当念经毕,念变食真言时,又忽起旋风,将万花吹散,灵翕顶涌白光,直透二里外的塔顶。
依据历史记载,此当为虚云老和尚报答师恩、虔心祈祷而菩萨加被,妙老显圣的奇事。
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各省逐僧毁寺,风动一时,那时滇省掌握新军兵柄者是协统李根源,痛恨各方僧徒不守戒律,将亲督兵赴诸山逐僧拆寺,又忖老和尚是一个穷和尚,怎么这样得民心?其中必有怪事,于是指名递捕。各寺僧人逃避一空,鸡足山中老和尚所住持之寺内有僧百余人,个个惶恐,有劝老和尚暂避者。
老和尚说:'你们想离开就离开,如属业报,避也避不了,只有以身殉佛方是上策。'过数日,李根源果率兵入山,驻军悉檀寺,毁金顶鸡足大王铜像,及佛殿,诸天殿,老和尚以事急至此,乃独自下山,到军门,持名剌见李根源,守兵及阍者认识老和尚,叫他赶快逃走,不肯通报。老和尚不顾一切,径入,见李根源正和前四川布政使赵藩坐在殿内,老和尚向前敬礼,李不顾。赵藩与老和尚是旧交,问老和尚到这里来有什么事?
老和尚敬礼详述一切。时根源怒形于色,厉声问曰:'佛教何用有何益?'老和尚答:'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语其初机,则为善去恶。从古政教并行,政以齐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根源面色稍改,又问曰:'要这泥塑木雕作么?空费钱财。'答:'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张,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无敬畏,无恶不作,无作不恶,祸乱以成。即以世俗说,尼山塑圣,丁兰刻木,中国各宗族祠堂,以及东西各国之铜像等,亦不过令人心有所皈,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议。说到究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根源面略现笑容,叫左右拿茶点来。又问:'但是和尚不做好事,反做许多怪事,实在是国家的废物。'答:'和尚是通称,有圣凡之别,不能因见少数不肖僧,而遂罪及全僧,岂因一二不肖秀才而骂孔子,就是你今天统领兵弁,虽然军纪严明,但你能保证一一如你的正直么?海不弃鱼虾,所以为大。佛法以性为海,无所不容,僧秉佛化,护持三宝,潜移默化,其用弥张,不一定全是废物。'根源听了这一段话,更觉欢喜,再谈一会儿笑逐颜开,一会儿俯首向老和尚致敬。
在此,虚云老和尚强调,佛教乃为“圣人设教,总以济世利民,语其初机,则为善去恶。……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宁,而天下太平。”促使李根源极为欢喜而移住祝圣寺,跟随老和尚杂处众僧中,蔬食数日,到八月四日山中忽大现金光,自山顶到山麓,草木都成黄色。
相传山中有三种光。一是佛光二是银光三是金光。佛光连年都有,银光和金光,自开山以来只见过几次。李根源更为感动,执弟子礼,请老和尚为鸡足山总主持,乃引兵去。
一九一八年(岁次戊午七十九岁)滇督唐继尧备书令宾川县知事入山迎请老和尚赴昆明,是时四境不安,道途艰险,县知事请老和尚乘舆并派兵护送,老和尚谢却,率徒修圆同行,一笠一蒲一铲一藤架步行而往。
老和尚在昆明法会开始时,唐继尧遵照老和尚的意见,禁屠及大赦,是日全堂各坛蜡烛尽开灯花,如莲花状,霞彩夺目。随缘的善男信女,都来围聚观看。法会经四十九日圆满,送圣时,空中现出幢幡宝盖,飘漾云中,全城民众,罗拜于地。唐大生信心,合府皈依。
诚然,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圣人”相当于“大成就者”,是证果的修行人,最高成就就是成佛,佛,又称为佛陀,是指觉悟了无上正等正觉者。此外,依照佛陀的指示修行者,可以得到阿罗汉等四向四果,以及独觉辟支佛,这是声闻缘觉和独觉乘这二乘的圣果,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的主要圣果。而发愿成佛的人,并逐步修行证果的圣人,称为菩萨,大菩萨修行圆满将来必定成佛,这是北传梵语系佛教的主要圣果。另外,金刚乘里还可证得法身佛。
至于佛教禅宗的修持特征也正是以心传心,以呈现其圣人之心,也是从宇宙性的神圣结构开发其圣人之心。阿部正雄曾经认为:“虽然佛教和基督教首先关切人的拯救,但它们给予拯救的基础是不同的:它在基督教中是个人性的,而在佛教中则是宇宙性的。前者,人与上帝的个人联系是轴向的,而以宇宙为圆周;后者,个人的痛苦及其解脱是在非个人性的、无限的、宇宙论的范围中,甚至连神——人关系亦包含于其中”。
这个宇宙性的神圣关系,正好也是佛教神圣的体验与养成基础。唯有在此宇宙性的神圣关系之上,方才能够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转凡成圣的佛教修持
虚云老和尚曾经认为:“和尚是通称,有圣凡之别”。 虚云老和尚平生开示、主持法会、弘法讲道之中,也经常使用与神圣相关的词汇,强调指出佛教之圣事、圣域、圣制、圣号、圣解云云,以为“受持佛号,存想圣容,”即能“……内契真源,外敷梵行。长般若之灵苗,成菩提之妙果。”同时认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初见文殊,领得根本智,经历百城烟水,末后参弥勒,弹指楼阁门开,见弥勒与十方诸圣,谈唯心识定,差别智慧,现受用身。特别提示“弥勒与十方诸圣”的概念,提倡“般若为根,六度为本”,“天下宏扬法化诸大善知识,及现前两序大众。同悟一心,顿超圣域。”(三塔崇圣寺上堂法语)
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四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
在滇南洱海东罗诠寺讲《法华经》上堂法语中,虚云老和尚拈杖云:“若说第一义,早已成二三。今有护法来寺请法,为消灾除罪。即今灭罪作恁么道?”良久云:“拂子举起,倒转乾坤。情与无情共一真。即今圣凡还有分别处也无?若道其无,儱侗禅和。若道其有,千圣不识。祖祖密契,密契个什么?如是如义,非汝所知。且听古人唱和'石女生儿作继胤,空花果实解疗饥'。兹实当人之密用,拟议即乖。乘斯法华胜会,更祈宣扬宗教。且道宗教还有分别也无?别即且置,合成一家事如何?”
依据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他在一次“解七”中,虚云老和尚甚至提出“圣胎”一说:
“参禅一事,即如中阴身而求父母,拟议之间,错人皮袋了也!山僧不惜唇皮,为汝诸人道出。即今日间浩浩,夜皆昏昏,不是寂寂,便是惺惺,有时惺惺寂寂,有时寂寂惺惺。这两重关槟子定当不得,不知下落处,便失却父母,不入圣胎。诸人要入圣胎么?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师。参去!”
主张凡夫修行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转凡成圣”。“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至于圣凡之际,如“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为世间众生指出了凡夫凡情如何为圣的路径。“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通常情况下,佛教把除了佛陀外的普通圣人分三品,即上品的菩萨,中品的独觉,下品的声闻,称为三乘。但实际上三者是互相渗透和融汇的,因为大乘佛教需要为僧徒们树立修菩提道而成佛的信心,故分列三乘,突出菩萨乘最大,但也明确提出“三乘俱一佛乘”。本来,佛、菩萨、阿罗汉都是具体的历史名人,跟神话中的神祇风马牛不相关,但因为长期把圣人神化,并在抽像的报身佛也使用本来对于真人的称谓,所以逐渐地变成了和古代神话相似的描述。
因此,学佛者“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中,“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便是关键,便能明白“佛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如同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觉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二十五位圣贤因地虽有不同,修悟并无优劣。
这一佛教圣统至慧能大师,即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正是因为这一“先圣教者”,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如果说,禅佛教的这一先圣教者,作为慧能大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实际上也就等同于中国儒教的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圣人之学,建构了中国佛教禅宗的圣域与圣脉。而虚云老和尚一生的奇遇圣行、特别是在其一身肩挑禅宗五家法脉的艰辛历程中延续并且强化了近现代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