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伦:试论龙树中观思想与人生正能量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9-11-12

作者简介:杨家伦,安徽定远县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定远县石雕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大参考》以及《神州》《报告文学》《清明》等报纸、杂志、书刊、网站等媒体上发表各类文章200多万字,37次获国家、省、市奖项。其中理论文章20余万字。《试论和合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如何评价佛教的社会价值观》《试论苏轼与天柱山之缘》《有感于南岳佛的慈善行动》等30多篇佛学论文,其中部分文章被收录论文集或在网站刊登。


内容摘要:龙树中观思想中明确指出: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而趋近完美、幸福, 这就是所谓的“中道”。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和传承“龙树中观思想”,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对弘扬人生正能量意义重大,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定人生价值的追求,走好自己的路。“努力奋斗,不断进取,发奋有为”就是现实美满人生,就是实现幸福生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是龙树的“中观”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要义。所以,宣传和发扬龙树中观思想积极向上的高尚精神,对繁荣文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类文明和身心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龙树  中观思想  人生  正能量


据《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据传其父姓“龙”,母亲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到二十岁以后的龙树,对天文、地理、数学以及婆罗门和各道的经文,几乎都读遍了,而且理解力相当强,因此在青年时名气就很大。他的一生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迥诤论》、《大智度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① 。


今天来讨论“龙树中观思想与人生正能量”这个论题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努力奋斗,积极向上;其次,向往生活,行善完美;再次,行善积德,幸福同伴。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证明“龙树中观思想与人生正能量”辩证关系的有机统一,号召人们树立挺起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一个具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一、努力奋斗 积极向上


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是“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龙树中观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努力奋斗,积极向上,只有通过努力奋斗的人,才能品尝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对生活有最大的发言权,才能树起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才能激发人性中巨大潜在的正能量。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和勇于攀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所以,那些有志向、有抱负、有梦想的人始终保持“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朝着远大的目标奋勇前进。


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22次热情洋溢地提到“奋斗”二字。他这样阐释“奋斗”的深刻内涵:

——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②


只要我们努力奋斗过,才能人生无悔。当然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那么无论成与败、得与失、喜与乐,都已是昨天的故事。昨天我们可以叫做过去时,也可以看做历史,历史只能见证昨天,不能见证未来。


对于成功和得到的人,都听说过:“好汉不提当年勇”。当然,昨天是你最高兴的日子,可是你是否考虑过明天,考虑过未来;昨天永远都是昨天,它不代表今日的成就与辉煌。所以对于成功的人来说,奋斗是永恒的主题,应该不松懈、不狂妄、不骄傲,继续保持努力拼搏的干劲和勇往无前的精神,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些无私无畏的人、那些不畏艰难的人。相信自己,明天的胜利还是会属于奋斗的人、拼搏的人、向上的人。


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昨天是一次经历,也是一次教训,或者说是在考验我们的能力。一个人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呢?失败是积累丰富经验的机会,有的人感谢失败,因为他们的成功建立于失败之上。欧立希的药品“606”经历了数百次的失败终得了成功;居里夫人励精图治,终于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发现了元素镭。古今中外,无数的成功例子都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对于失败的你,应该更努力,更勤奋,不气馁,只要以你的恒心、你的毅力、你的志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道理。相信自己,明天的成功之路一定属于你。


二、向往生活 行善完美


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说过:“我国佛教界为发扬佛陀利生济世的精神,主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间佛教'思想。”他认为要成佛必须先做个好人,“大乘佛教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须先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③赵朴初从自身做起,做个重视“人”和“做人”的忠诚者、维护者、实践者。在“人间佛教”中,行善积德、慈悲为怀、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高尚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这是赵朴初的肺腑之言。他乐于助人,对困难的人,总会伸出双手,送去像春天般的温暖。为朋友借西装成为美谈。当年的丁瑜和表弟周克都在难民所工作,两人相亲相爱,终于打算结婚了。他们也是穷光蛋,想去拍张结婚照,可是周克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周克去找好朋友赵朴初帮忙,想向他借套西服,可是赵朴初的西服不仅太旧了,而且不合周克的身。


赵朴初自己也拿不出钱来,借给周克买衣服,这让赵朴初感到很内疚,怎么办呢?于是按照周克身材高矮、胖瘦,去找朋友借一套比较适合周克身材小号、而且崭新的西装。赵朴初赶紧给周克送去,穿上正好合身,拍完照又把西装送了回去。来回折腾,赵朴初忙的不亦乐乎。


建国前,赵朴初在上海主要从事慈善工作,办难民所,办教养院,可谓救人无数。王成根是赵朴初收在净业教养院的一个孤儿,稍微长大,为了让他自立,赵朴初介绍他去中央机器厂当学徒,王成根由于过度劳累,被机器撞伤左肘关节。赵朴初知道后,赶紧来到工厂,将王成根送到医院治疗,伤好后又接回教养院。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赵朴初一直关注着王成根的成长。但是后来,赵朴初听说上海的王成根在劳动中被重物撞击致腰椎骨折几乎瘫痪的消息后,不顾自己身处逆境,从北京寄来云南白药,还写信给上海的老友梅达君,请名医为他救治。


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可以通过行善积德来实现,而这种实现又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实实在在存有的只是完整。完整是一种全面,一种立体,一种层次,一种丰富,是一种过程,一种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至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物质到精神,由肉体到灵魂的过程。所谓完美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见闻见识,一种朦朦胧胧的特异感觉,一种不太成熟的幼稚想法和天真烂漫的童年向往。一味地追求完美,结果只能是失去完美,如同重感情难免会软弱,求完美肯定会留遗憾。完美的终结就是希望的丢失,此时,你会感到完美并非真的完美无缺。


在龙树中观思想中,体现出了苦乐的果报都是“我的自作、我的自受”。④可以理解在一种情况下,本来的“报应”的苦果,却有转化为甜果的可能。这就是,当我们修行佛学,在皈依三宝、发心以自己的吃苦的菩萨行来修行的时候,原先按部就班到来的苦果,就成了你修行的利器,在吃苦的同时,你就不断的在积累善因,种下福报的种子。在这个时候,有的修行人甚至主动深入危险之地去行菩萨行,主动的自找苦吃。在修行的善果成熟之时,你就会真正的离苦得乐——脱离轮回,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与此同时,修行佛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很苦的。我们主动的想修行佛法,自然是“自找苦吃”。因此,可想而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找苦吃”,就是达到“离苦得乐”的必经阶段。⑤龙树是个绝对的相对论者,他把相对性的原则发展到了极点。在他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么最后,一定有一样东西与这种相对性本身相对,那就是绝对。所以说,人的完整是动态的,是起伏的,是曲曲折折的,人的完整是由无数个不完整组成的。理解和认知人的完整的最艰难之处在于认知人的不全,包容人的不足,宽待人的缺陷,接受人的遗憾,平静人的软弱,看到人的背后。完完整整认识人,完完整整思考人,完完整整对待人,完完整整做好人,这是对他人的厚爱,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追求和认知完整的过程永远是一种劳累,一种艰难,一种曲折;但也永远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充实。如同凡高笔下的朝圣者,穷其一生在艰难中跋涉,悲伤而始终欢乐地上路了。悲伤是因为他要到的地方是这么远,路又是这么长。欢乐则在于,在他眼中,天国之城在落日的光茫中灿烂辉煌。他将时而面对风雨和泥泞,时而仍有一路鲜花,一路阳光。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修行道路,使无论是过出家生活的人,还是过在家生活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随分随力地行践八正道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


任何一个发心修习的人,都能从这些平实的修习中,逐渐体会到极有意义、极具价值的觉悟真理。


三、行善积德 幸福同伴


龙树中观思想一个显着的特点: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而趋近完美、幸福, 这就是所谓的“中道”。那么,幸福是怎么来的呢?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可以说靠自己修行到来的。


首先,幸福是靠创造出来的。无畏无私是创造者的根本素质,正因为如此,能够积极创造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在工作中,我们要敢于创造、善于创造、积极创造。作为新时代的创造者,不仅要干一行精一行,把工作做新、做优、做精,把劳动的过程变成创新创优的过程,变成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劳动成果的过程,努力创造一流业绩;我们更要持之以恒、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只有沉下心来干事创业,幸福才会在前方等着我们。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赋予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以新的内涵:它不等于欲望的即时满足,更不同于资源的无限占有,而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生活;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让全体人民真正过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活;让全体人民过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这样的美好生活,才是新时代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靠创造美好生活才能得到幸福,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奋斗。创造是幸福之母,幸福的真谛就靠我们创造。创造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创造,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⑥在新时代,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这就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狠抓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将美丽愿景变为美好生活。


做新时代的创造者,需要在辛勤劳动、务实苦干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要靠实干、苦干,但不能蛮干,人的素质和能力是进行创造的前提条件。新时代、新征程、新矛盾、新目标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每个人都应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这个伟大的时代。比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有了这些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而且,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享受幸福的过程。


其次,行善积德也能够获得幸福感。人生需要正能量。通过传播龙树中观思想可以激发人的正能量。人们常说一句话:“跟好人学好人。”就是佛家的思想行善积德,因果报应。


我们来看一则故事:一富豪买了块地,修了别墅,后院更有多棵百年荔枝树,当初买地时他看中了的是这些荔枝树,因为他老婆喜欢吃荔枝。装修期间,朋友劝他找个风水先生看看,以免犯煞。原本不怎么信这套的富豪,这次居然表示赞同,专程去香港请了个大师。大师姓德,从事这一行三十余年,圈内很有名气。


在火车站接德大师吃过午饭后,富豪开车载着大师前往自己的住宅。一路上,如果后头有车要超,先生都是避让。德大师笑道:“开车挺稳当呢。” 香港大师观察着一切。富豪哈哈一笑:“要超车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误他们。”行至镇上,街道更狭窄了,富豪放慢了车速。一名小孩嬉笑着从巷子里冲了出来,富豪脚踏刹车堪堪避开,小孩笑嘻嘻的跑过去以后,他并没有踩油门前行,而是看着巷子口,似乎在等着什么,片刻,又有一名小孩冲了出来,追赶着先前那名小孩远去。德大师讶然问:“你怎么知道后头还有小孩?”


富豪耸耸肩,“小孩子都是追追打打,光是一个人他可不会笑得这么开心。”德大师竖起了大拇指,笑道:“真有心。”到了自家的别墅,下车,拿着门匙准备开门,后院突然飞起七八只鸟,见状,富豪停在门口,抱歉的向德大师说道:“麻烦大师稍等一会。”“有什么事吗?”德大师再次讶然。“后院肯定有小孩在偷摘我们的荔枝,我们现在进去,小孩自然惊慌,万一掉下来出事就不好了,先让他们摘一会儿,我们在外边先看看” 富豪笑说道。


德大师默然片刻:“你送我回火车站吧,这房子的风水不用看了。”这次轮到富豪讶然了:“大师何出此言?”富豪的一切做法,正是验证了龙树中观思想中所谓的“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中国古人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即福居恶地恶地福,恶居福地福地恶。说的是如果是有高尚品德的有福之人,居住在分水不好的地方,时间长了这个地方也就变成了福地;相反的,如果是一个德行浅薄的无福之人,即使居住在风水极好的福地,这地方会随着恶人的恶行变成了恶地,都是同样的道理。


人生正能量哪里来?从行善中来、从积德中来,就是要不断在自己心灵深处种下一颗“善”的种子。宽厚仁慈,善德报应;谦逊忍让,幸福同行。桐城六尺巷,人们并不陌生。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张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⑦


张英阅过来信后释然一笑,提笔一挥而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积极、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等等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在人世间,只是去品尝一场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绝对不是去践行埋怨、仇恨、无知、贪恋、傲慢、冷漠等种种人生的负面情绪,这些可以说与那些正能量相对应的生命的负能量,它们能消耗我们的的精力,占据我们的快乐,侵蚀我们的生命。所以别把痛苦的根源推给外界,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自己接收的这些负能量。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⑧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一辈子很短,每个人真的需要好好地心疼自己。你的世界,有了自己心灵的那束阳光才真的明媚温暖。人这一辈子,很累,真的不需要去苛求自己什么都要成功,什么都要完美。你的生活有你的足迹,有你的泪水,有你的欢声笑语,你的世界就已经完美了。对生活多些感恩,多一些呵护,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一颗阳光的心,还自己一片澄净的艳阳天,相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承龙树中观思想精神,就是弘扬人生正能量,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 《龙树菩萨传》

②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③赵朴初谈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

④⑤龙树菩萨《八不中道》

⑥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

⑦《桐城县志》

⑧苏轼《赤壁赋》          



编辑:张妙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