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领袖赵朴初(图片来源: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已整整三十年了。回顾这三十年走过的路,怀念为中日友好事业作过贡献的日本佛教界朋友,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去年写的一首汉文俳句多少表达了这种心情:“入梦海潮音,卅年踪迹念前人,检点往来心”。
记得一九五二年十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代表中国佛教界托出席会议的日本代表带回一尊观音像赠送给日本佛教界。次年,中国佛教协会就接到日本佛教界一封情意思挚的感谢信,表示要同我国佛教界加强联系,加深友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佛教徒友好接触的开始。观音菩萨是慈悲、和平、友好的象征,为两国佛教徒所共同崇信。从那时起,我们两国佛教徒便在这个伟大象征的感召下共同开展了重建中日友好大厦的工作。
中日佛教徒的友好交往,一开始就包含着消除战争伤痕、促进中日和平友好的重要内容。一九五三年,日本佛教界成立了一个旨在“唤起日本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反省、促进日中和平友好”的“中国在日殉难烈士慰灵实行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大谷莹润长老和菅原惠庆长老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把埋在日本数十个矿山、港湾、军事工程地下的中国在日殉难烈士的遗骨收集起来,共三千多具,先后九次送回中国,表达了日本佛教徒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与此同时,我国提供各种方便,协助三万多名在华日侨返回日本。我曾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欢送他们,向他们讲了话。这批回国的人中,有不少人尽毕生之力从事日中友好事业。
为了确保世界和平、促进中日友好,我从一九五五年起曾多次去日本参加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每次到日本出席这样的大会,我都和日本各界人士,特别是佛教界朋友广泛接触,共商和平友好事业。在这方面,日本佛教界朋友劳心竭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一九六一年,在大西良庆长老和大谷莹润长老带动下开展的“日中不战之誓”签名运动,把佛教界、文化界许多知名人士团结到中日友好的旗帜下。同年五月大谷莹润长老和西川景文长老到中国访问,将“日中不战之誓”的签名簿送给中国佛教协会,我代表佛协接受了这份充满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兄弟之情的珍贵礼品。
经过两国佛教界人士十年的努力和积累,到了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三年,两国佛教界、文化界共同纪念鉴真大师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终于形成了一个促进中日友好的高潮。鉴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和友谊的使者,他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带到日本,被日本人民称为“日本佛教和文化的恩人”。
纪念鉴真大师,就是以历史上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作为建立今天的中日友谊大厦的坚固基石,意义是很深远的。那次纪念活动,由于两国人民的亲密合作,规模巨大,丰富多采,效果显著。当时我应邀率领中国佛教访日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各地,参加了日本佛教、文学、艺术、学术各界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亲眼看到这次纪念活动确实成为日本人民争取中日友好的全国性的群众运动,对促进两国邦交正常化起了很大作用。
一九七二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这恰巧是“观音赴日”的二十年之后。从此,中日佛教交流进入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阶段。日中友好佛教组织纷纷兴起,人员交往更为频繁,两国佛教徒共同举行法会,修寺建碑,出版书刊,举行展览,特别是鉴真大师像于一九八零年回国巡展,更是千载一时的盛举。对于这一盛举,邓小平副总理、邓颖超副委员长在访日时都表示欢迎,并为此而著文题词,邓颖超副委员长还为鉴真像展出的开幕式剪彩。日本天皇为鉴真回国向唐招提寺赠送了香炉,大平首相拍来了贺电。日本的佛教界、文化界、新闻界和中国的文学、艺术、医学、建筑、佛教、邮电、新闻等部门都投入了欢迎鉴真回国的热潮。鉴真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鼓舞了两国人民为世代友好和文化交流作不懈的努力。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不仅加深了两国佛教方面的友好关系,而且促进文化界包括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我国当代诗歌中的汉俳,就是在鉴真像回国时仿照日本俳句的格律而创造出来的,如今已被不少诗人采用,也引起了日本学者重视,专门成立了汉文俳句协会。
回顾从“观音赴日”到“鉴真回国”这段令人难忘的往事,我深感发展包括佛教界在内的人民友谊,对于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我们应当继续发展人民友谊,使已经建立起来的中日友好大厦金刚不坏,万古常新!(文/赵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