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国:弘忍禅师法嗣道安非慧安辨——兼及道安法嗣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2-12-17

  据《景德传灯录》“仁俭禅师传”载:“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时谓之腾腾和尚。” 其“破灶堕和尚”传记载:破灶堕和尚在“嵩岳”,其称呼的由来也是因为说法度了灶神并使灶破堕,只是更富有情节。 笔者认为,此“破灶堕和尚”即《祖堂集》的“破灶堕和尚”,“仁俭禅师”即《祖堂集》的“腾腾和尚”。与《祖堂集》记载不同的是,《景德传灯录》明确记载了传法地点,腾腾和尚在“洛京”,破灶堕和尚在“嵩岳”,但不交待具体在“嵩岳”何处或何寺院。


    从上表可知:“坦然禅师”因“无机缘语句”《景德传灯录》不立传。 但据《景德传灯录》“嵩岳慧安国师传”载:“高宗尝召师,不奉诏。遍历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终焉之地也。’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引文中的“嵩少”既可理解为“嵩山少室山”之简称,也理解为“嵩山少林寺”之简称(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不过后者显得勉强,因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少林寺位于其中的五乳峰下。就是说,坦然与怀让二禅僧曾往嵩山少室山参慧安国师,怀让因“机缘不逗,辞往曹溪”,坦然则于慧安国师的“言下知归,更不他适”。据《祖堂集》“老安国师传”载:“坦然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旨?’师曰:‘何不问自家意旨,问他意旨作什摩?’进曰:‘如何是坦然意旨?’师曰:‘汝须密作用。’进曰:‘如何是密作用?’师闭目又开目,坦然禅师便悟。”可见,《景德传灯录》所载慧安国师嗣法弟子坦然禅师即《祖堂集》“老安国师”嗣法弟子。显然,《景德传灯录》记载慧安国师位于“嵩岳”何处时,只是说在“嵩少”。《宋高僧传》则说慧安祖师在“嵩岳少林寺”(见前文),而且其本传只字不提“慧安”为“国师”。《宋高僧传》成书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景德传灯录》成书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晚于前者16年。显然,《景德传灯录》编纂者注意当时有关“慧安”另一种材料,同时也到《宋高僧传》将“慧安禅师”弘法寺院归于嵩山少林寺欠妥,因此以“嵩少”处之。


    基于上述可知,在《祖堂集》的记载中道安禅师及其弟子的其人其事已显得模糊。此后出现了演化,形成不同的版本:其一,“景德传灯录版”的“慧安国师传”,是吸收了丛林中或民间流行的“慧安禅师”的传说,同时保留了《祖堂集》所体现的某些成分,如“国师”以及嗣法弟子“腾腾和尚”、“破灶堕和尚”;其二,“宋高僧传版”的“慧安禅师传”,是采纳丛林中或民间流行的“慧安禅师”的传说,在述及慧安禅师“出生”则说成“降神”(“释慧安,姓卫氏,荆州支江人也……降神乃隋开皇初年也。”),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且前文通过与《会善寺道安禅师碑》记载比较表明,“慧安禅师”与“道安禅师”差距相当大,慧安禅师可能另有其人。系于《景德传灯录》“慧安国师”名的嗣法弟子应是道安禅师的弟子,至少仁俭禅师、破灶堕和尚、坦然禅师应重新确认师承于“道安禅师”,还原真象。


    总而言之,唐人宋儋的《大唐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并序》是至今仍存的记载弘忍嗣法弟子道安禅师生平完整的可靠资料,在《祖堂集》、《宋高僧传》与《景德传灯录》编撰时,作者都没有提及此碑,《祖堂集》有关老安国师(道安禅师)及其嗣法弟子的记载虽极简略,但基本可信,《大唐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并序》与《宋高僧传•慧安传》记载并非如印顺法师说的“虽小有出入,然而确是同一人”,实则差距甚大!《宋高僧传》与《景德传灯录》所载的“慧安”并非“道安”,“慧安”或另有其人,《景德传灯录》列于“慧安国师”系下的法嗣应是“道安禅师”的,至少可以确定仁俭禅师、破灶堕和尚、坦然禅师师承道安禅师。

 

编辑:果元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