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禅宗的发展过程,它实际上走过了一条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初在远离“城邑聚落”的黄
梅扎下根来,然后又在更偏远的岭南建立基地,以后逐渐向外延伸,最终覆盖全国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势力。
这种情况表明,地方性的佛教虽然显得“草根”、“边缘”,地处偏远,不居主流,不那么“正统”,缺少中心佛教那种徒有其表的气派和架势,但是他们以本地的地缘关系为依托,可以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存资源,一般不会轻易随着中心势力的争斗动荡而大起大落;与皇权的疏远,固然使他们难以享受朝廷的恩宠和庇护,但同时也造就了他们更加顽强的生存能力,而且可以避免过多层次的政治权力干扰,更好地保持宗教上的自主和纯洁,从而对广大信众构成更强的吸引力。因此,至少在禅宗的场合,地方性并不意味着禅宗的局限狭隘和不够档次,相反,这种特性恰恰是禅宗的优势与生命力之所在;假如没有这种特性,那就无法想像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而保持这种特性,正是禅宗得以发展壮大持续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梅之地,远离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不在当时的佛教中心圈内;论“城邑聚落”,远不如大江北岸的江州;论山川名胜,更不比江州附近的庐山。然而为什么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不大起眼的地方,孕育了早期禅宗的三代祖师,成为禅宗的神圣摇篮?对于这个问题,可用五祖弘忍的话作为回答,那就是:正因为这里远离俗世,且有林壑幽谷,所以才适合栋梁之材的生长。再看禅宗形成与发展的事实,黄梅果然是“道树花开,禅林果出”,刚好证明弘忍的说法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