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进:无念与平常心——六祖禅法与马祖禅法之比较研究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2-12-18

  六祖慧能倡导的“无念为宗”的禅法理论,在分析与强调融会无分别而不生执著之念的禅门妙法时,还注重从超越与泯灭二元对立的概念上去开示众人,让众人明白无分别的要义在于消除二元对立的模式,“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这里的“无二相”即是对于彼此对立的色法的超越,就是不去人为分别于二元对立的概念与范畴之中,一旦在二元对立的概念与范畴上产生了分别与执著,就是起心动念而妄生分别,这种有二元对立的分别之心则是不契合于佛法之真谛的:


  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无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为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不二之法”即是超越了对立的概念与范畴的无分别之境,从诸法缘起性空的角度去分析,外在的色相诸法因为都是缘起性空而虚幻不实的,故而众人应该无分别于二元对立的名相之中,如若一旦产生了分别即落入了执著缘起虚幻之法的迷惑中,所以六祖慧能认为凡夫没看参悟到了万千色相的虚幻性而妄生分别与执著,而真正体悟了佛法真谛之人,则不会妄
生这种分别与执著的念头。六祖慧能倡导的“无二相”这一不二法门,其实正是大乘佛教般若中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只是融入了佛性与实性等内容,从而构成了性空显妙有,妙有即性空的理论模式。所谓常与无常、善与不善等二元对立的名相范畴,其实质都是虚妄不真、虚妄不实的,故而领悟到了不真与不实之真谛,就是契合了真实不虚妄的佛性与实性,因此六祖慧能才认为“蕴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即凡夫迷惑于二元对立的执著而妄生分别,智者则能照破二元对立的虚幻性而不生分别,不生分别则是“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因为超越与泯灭了二元对立的名相范畴,故而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实性,这种实性也是对于常断、来去、内外、生灭等对立范畴的超越与否定,是“性相如如,常住不迁”的境界,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六祖慧能认为,佛性与实性就是“无二相”的不二之法,就是“廓然无豁”的道。与六祖慧能倡导的“不二之法”相应,无分别的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想,也是马祖禅法的一贯主张,其所传授的“平常心是道”这一禅法中,平常心是众人本有的无分别与不起二元对立之念的清净心性之体,而道却是没有差别与对立点“廓然洞豁”的万千色法的本来面目,因此马祖主张的是去除了二元对立的分别,就是真正的修道:


  道不属修,若言修道,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不言修,即同凡夫。……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修与不修都落入了有对的二元概念模式之中,因为一旦产生了对立的观念,就会使心识意念妄生分别,而一旦有了分别,那么即使是说迷说悟也使得所谓的悟落入了悟与迷相对立的分别之中,如果悟得无分别之理,那么也就无迷与悟可言了,因为悟道之心是超越了迷与悟的二元对立。不过在马祖看来,声闻与凡夫都陷入了修与不修、悟与迷的对立之中,故而才有了“妄想修因证果”的念头,这种念头是“虽已悟却迷”的表现。声闻与凡夫的这种表现,马祖认为是“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而真正体悟了佛性之人,却是“言下领会,更不历阶级、地位,顿悟本性”。由此可见,声闻、凡夫与真正悟道之人的差别即在于,是否“妄想修因证果”,是否“沉空滞寂”,是否“更不历阶级、地位”,总而言之,就在于是否纠缠于名相概念的分别与对立之中。一旦没有了二元对立的名相概念的分别,那么也就无所谓迷与悟的差别,故而“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因此,马祖倡导的“平常心是道”这一禅法,在超越与否定二元对立的模式上,明显具有大乘般若中观的思维倾向,特别是主张即使是佛法本身也不可分别,这种不分别于任何一物的境界,就是“本既无也”的平常心,也就是道。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马祖的平常心以不修之修作为无分别的特征,六祖慧能的禅法以“不二之法”为无分别的概括,两种禅法都倡导超越二元对立概念而无执著之后以达无分别之境,六祖慧能的无念禅法融无与念为一体而成就“不二之法”,这是无质碍思维的不二法门之禅法,重点在于无分别与超越对立,只是将念真如作为无念禅法的一种方便,其归宿仍然在于不执著于任何一物与一法的无分别之境。与之相应,马祖在倡导“平常心是道”这一禅法命题时,以平常心替代念真如,以平常心超越修与不修的二元对立,这样马祖主张的是以平常心将修与不修的二元对立转化为无修之修的禅法,并将无修之修的平常心再具体转化到日常生活的无牵绊的一举一动之中,从当下现实的心识意念去把握无修之修的本净平常心。如果说六祖慧能的无念禅法倡导的“不二之法”,已经将清净心性之体化为当下现实之心,那么马祖倡导的平常心更是肯定了当下现实之心即是清净心性之体的起点与归宿。无念的“不二之法”的主张,被马祖发展为从当下现实之心出发,通过提炼与修证,而体悟“不二之法”的平常心。因此平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是与“不二之法”相应的,这就形成了平常心——不二之法——道的三合一模式。

 

 

编辑:慧晨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