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武:“十六国”时期今河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佛教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2-05-16

    佛教在公元纪元前后传入中国,普及到社会上下并发挥重大影响则是从“东晋十六国”时期 (317-420)开始的。“五马渡江”,“五胡乱华”,社会大动荡造成汉末以来已经十分紊乱的传统纪纲进一步破坏,在连年战乱疾役中挣扎的民众渴求救济,佛教遂适应需要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在当时南北分裂状态下的北方,百余年间先后建立起二十余个割据政权,主要的有十六个,其中十三个是南下的自北方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一时间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成为自陇右到幽、冀、齐、鲁传统上汉族民众居住的广大地域的统治民族。这种多民族割据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


    如果把眼光扩展,后来拓跋族创建的北魏统一北方,其末年六镇起义,鲜卑族涌入中原,北魏分列,继而东、西魏政权又分别被鲜卑高氏、东胡宇文氏篡夺,建立北齐、北周,到北周权臣杨坚篡权立隋,中国复归统一,政权回到汉族统治者手中。计算起来,分裂局面长达近三百年。这几个世纪的割据、战乱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特別是中国北部广大地区,沦为各族统治者混斗、劫夺的战场,加上灾荒疾役,民众挣扎在死亡线上,对经济、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但是,伴随着残酷征战、血腥劫掠和对于民众的剥夺与镇压的是诸多南下民族的活跃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有一批少数民族立国执政,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形成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又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给中国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给後來隋唐統一、南北融合、经济、文化的鼎盛局面做了准备。
 

 

编辑:妙雪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