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进(资料图)
当今时代的人们,在接受了现代系统学的观念后,再来重新审视健康禅这样既古老又现代的理论体系,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与现代系统学相应的内容,由此也就有力地驳斥了东方文化理论不符合科学的看法。而深入发掘健康禅等东方文化与现代系统学的关系,则成为了一种重新审视东方文化理论理论的新视野。
一、阴阳平衡的系统观
阴阳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这一理论运用到养生的领域可以认为,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于此阴阳学说还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中国文化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同时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在现代系统学的观念中,和谐与不和谐、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矛盾之状态,也就是说系统内外的和谐与平衡只是一种相对的状态,而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否则事物就失去了更新与发展的可能。因此,“任何结构都具有稳定性,否则系统就不能存在与保持,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任何系统的空间结构都有一个历时态的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系统受到内外干扰所造成的。”“一切系统的演化过程都是一个稳定和不稳定矛盾斗争此消彼长的过程。” 现代系统学强调的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之间的平衡与制约,而在健康禅的理论中,则是阴阳的和谐与不和谐、平衡与不平衡的制约,阴阳从一个方面来看是对立的,是互相制约的,正是这种对立与制约形成了阴阳和谐与平衡的总体模式。
在现代系统学中就是整体性的观念,“系统的整体性主要指两个意思:其一是构成系统的诸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由此组成一个统一整体。没有部分,固然没有整体;同样,离开整体,部分也不存在。其二是体系具有同它的构成元素迥然不同的整体功能,系统功能不等于各构成元素功能的总和或迭加。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又称非加和性或还原性。” 阴阳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阴与阳都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所谓的孤阴与独阳都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而是阴阳和合的互生才是最佳的存在之状态。从阴阳的互生与互相依存的角度而言,是与现代系统学的整体性观念完全一致的。
二、循环的系统观
中医的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运用。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中医的五行理论与阴阳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五行与阴阳是一种互相依存与支撑的关系模式。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以及气论等内容之上的。由于中国文化中的气、阴阳、五行的根源在于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天道与人道相交的大系统理论,所以中国文化对于五行养生理论的阐述,自然会涉及到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内容五行循环的养生理论,其中所涉及到的气论与阴阳平衡的理论,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观念,在这一系统中,五行的每一个元素即金木水火土,都是这一系统中的子系统,五行循环的养生理论模式,可以视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元素所构成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了气与阴阳平衡,以及五行循环不已的一个大系统。“从本质上讲,子系统协同作用是子系统之间自动调节彼此客观价值关系,力图使之趋于平衡的内在自组织过程。它所呈现的宏观构型便是系统的结构。所以说,子系统协同作用是系统整体结构形成的微观机制。当然,结构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子系统的协同的作用。”
同时“五行说赋予万物以五种属性、特性和功能,从而使整个宇宙形成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的,以五行为其结构的统一的整体。万物依五行法则而形成一种同构同源关系,这种同构关系揭示了宇宙间各个子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机的内在联系。”
“五行生克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生和成长、平衡和协调的内在机制,也就是揭示了系统的生成、演化和自我反馈调节的内在动力。” 与阴阳平衡的养生理论模式一致,五行循环的理论也是体现了一种系统的平衡、有序的观念,只是这种平衡与有序的系统观与哈肯建立的协同学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随着子系统的协同作用的系统观念的建立与发展,健康禅的五行循环的理论相应地也有了更为广阔的现代系统学的考察视野
三、全息理论与信息学
中国古代的文化之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天人相交的观念十分强烈,所以作为这种天人观念产物的健康禅在阐述其理论时,其实也就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模式来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禅的理论涉及到了气论与阴阳理论,而人体的内脏器官实质上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这样健康禅就从天地自然的属性来安排与设定人体器官、内脏的功能,这显然就是表明人体器官与内脏由于是天地自然的产物,所以就携带着天地自然的信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模式上,健康禅进而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天地自然与人体内在器官相联系的全息理论,而“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 以此来解读健康禅的全息理论与信息学的关系,则完全可以从人体内在器官、脏腑携带有天地自然的信息来进行解读,所以调节好内在脏腑的和谐关系,其实质是就是使得人体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人本身由于是天道运行与天道化生的产物,所以养生要合于自然之道,那么通过对带有天地自然信息的脏腑的调节,就能够使得天与人合一,而“一个有生命的体系,可以看作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在正常生命有机体中,其中任何一部部件都是以一定的组织性(有序性)、多样性(复杂性)处于一定的稳定状态,并且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以保持系统的稳定。
而在病态的有机体中,某个部件出了毛病,则表明它的有序性、复杂性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破坏了自身及系统的稳定状态。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对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可以使我们从量与质的统一方面,进一步认识生命的本质。”“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实质,就是不断地从外界接收和吸收信息,以引起并维持其生命活动。”“运用信息理论来分析生命系统,也可以把生命系统看作是传递与接收信息的调节控制系统。生命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信息的传递;而生命过程中的调节、控制与适应性的机制,也可以看作是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存贮、处理与输出的问题。” 于此而言,健康禅的理论所体现出的与信息学的关系,就带有全息理论的观念。
(作者:李万进 滁州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本文全文发表于《第二届健康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