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趋势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种宗教也积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作为三大语系佛教之一的汉传佛教,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文化发展中,曾有过极度辉煌的历史。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形势,汉传佛教自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释放汉传佛教的内在价值,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通过汉传佛教了解伟大的中华文明,就成为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律制化是汉传佛教发展的重要任务
律制化,从广义上讲,是要求出家僧人不仅要恪守教内的清规戒律,同时也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制度。从狭义而论,是要求出家僧人既要严守约束个人的戒律,又要遵守规范僧团的清规。
律制化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律制是佛教维系自身传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根本保障,也是佛陀教法精神的集中体现。佛教历来重视戒律的制定和守持。佛教建立的早期就结集出了律藏经典,持戒被立为三学、六度等佛教修行的基础。《善见律》说:“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住世,佛法住世。” 戒律严弛攸关佛教之兴衰、修行之成败。佛告诫弟子:世尊灭后,当以戒为师。可知,戒律乃是佛弟子遵守佛陀教法之根本引导。
汉传佛教秉承了印度佛教重戒尚律的传统。历史上,汉地涌现出一大批戒律严明、道风清净、义学隆盛、高僧辈出的大道场。不仅如此,汉传佛教还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创立了一套指导寺院具体运作的清规。这对于寺院如何更好地组织与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制度保证。
然而,当前汉传佛教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道德荒漠化、价值世俗化以及社会商业化的今天,佛教也难免受到冲击。社会上,借佛教的名义骗钱敛财、沽名钓誉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发生的多起“假僧”事件,更是激起了僧俗大众的广泛愤慨与质疑。社会大众对佛教的信任逐渐降低,佛教日益被沦为炒作、利用的对象,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的高度警觉与反省。正是由于某些出家僧人持戒松弛,某些道场律制意识淡化,才使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之徒,乘机而入,玷污损毁了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
恢复佛教律制、重树佛教威仪,可谓时紧势迫、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信任缺失的社会大环境下,佛教徒更应该严于律己、固持戒行,上契佛制,下信于民。同时,在秉承佛教传统律制根本精神的前提下,佛教律制化建设还应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实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支撑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佛教的律制建设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相适应。佛教信徒不仅要做一个戒行清净的好信徒,同时也要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最终实现“内明佛制,外遵国法”的律制建设之宗旨。(文、王孺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