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坚法师应邀赴上海财大开讲《佛教经济学概述》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诗      时间:2016-05-24

导读:佛教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佛教的经济学,就像现代实利主义生活方式孕育出现代经济学一样。2016年5月24日上午,重庆华岩寺方丈、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道坚法师一行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交流。

重庆华岩寺方丈、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道坚法师一行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交流 


 双方友好交流


 “百年树人”


道坚法师开讲《佛教经济学概述》 


 现场观众

 

    菩萨在线上海讯 佛教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佛教的经济学,就像现代实利主义生活方式孕育出现代经济学一样。2016年5月24日上午,重庆华岩寺方丈、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道坚法师一行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交流。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张雄院长、书记杨乐、合作发展处张彦波副处长、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发展处教育发展基金会项目主管王翼、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秘书长尹亮等出席会谈。

 

    下午2时,道坚法师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同心楼一楼报告厅开讲《佛教经济学概述》。道坚法师首先从佛教经典中对经济概念的诠释:经世济民,国家治理,经营管理,才能发挥并以此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佛教经济学概述》。

 

    道坚法师讲到何谓“佛教经济学”时,他提出佛教的观点意在给这一灵性方法赋予三部分的功能:给人提供一个运用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他克服与他人从事同一任务时出现的自我扩张;提供能使未来生活变得更美好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关于佛教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差别的问题,道坚法师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观点:无我(Anatta)”、利润和个人收益、欲望和市场的概念。道坚法师认为佛教对于经济学的观察和了解是非常深入的,如果说正统经济学教导人们的是“多多益善”,那么佛教经济学则提倡 “少少益善”。同时佛教经济学对于我们探讨经济学于个人生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实为宝贵的指引。对经济学来说,佛教经济学是一种灵性的方法。它探究指导经济活动的心理学,涉及人类的心智、焦虑、愿望和情绪。对它的理解旨在澄清经济学中真正有害和有益之间的混淆,并最终使人类走向伦理道德上的成熟。它试图在一个纯粹的世俗社会和保持惯例的传统社会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可以说,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做出了非理性决定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做出理性的决定;当人们了解了欲望是由什么构成时,他们才意识到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无法满足欲望;当人们了解了恐惧的普遍存在时,他们才能更慈悲地对待所有的众生。因此,对经济学来说,这种灵性的方法不依赖于理论和模型,而是依赖于敏锐、同情和制约的本质力量。

 

    在讲座中,道坚法师辩才无阂,妙语连珠。从佛教的认知系统为切入点,引用佛经典故列举僧祇户与胡图户,寺田制度,典当业之先河长生库等诸多事例。讲座临近尾声,进入法师和观众的互动环节。在座的财大同学纷纷举手向道坚法师请教有关佛教、社会、人生、经济学及传统文化诸多问题,并为大家提出的各种疑问作了详细解答开示。讲座在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需要考虑我们得到的是否真的是梦寐以求的。人们需要什么,经济的代价是什么?人们怎样避免从经济落后时期的危机到新的危机呢?东方传统里的自然生存之道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相关新闻: 

重庆华岩寺道坚法师受邀赴宝陀讲寺作佛学专题讲座

道坚法师在峨眉山佛学院举办《巴蜀佛教特征》讲座

 

 

(文编:妙音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