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大学》第四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桑强强      时间:2019-05-18

导读:5月18日,上百名学员们相聚上海觉群书院国学系列课程现场,共同聆听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大学》导读第四讲,絜矩之道——治平原则。课程现场,王雷泉教授真知灼见激发了学员们高涨的求知热情。

《大学》第四讲(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桑强强)


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大学》导读第四讲(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桑强强)


学员们认真聆听(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桑强强)


学员记笔记(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桑强强)


王雷泉教授真知灼见激发了学员们高涨的求知热情(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桑强强)


以文化涵养心灵(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桑强强)


菩萨在线上海讯 5月18日,上百名学员们相聚上海觉群书院国学系列课程现场,共同聆听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大学》导读第四讲,絜矩之道——治平原则。课程现场,王雷泉教授真知灼见激发了学员们高涨的求知热情。


王雷泉教授讲述了“内圣外王”的外王之道。“絜矩”就是规则,法则,“絜矩之道”意即治国平天下的总原则。他从家齐而成教于国、絜矩之道:忠恕原理、治平的政治原则、治平的经济原则、辨义利之道五个方面来论证。


《大学》“在亲民”所指向的理想境界,相应于《礼记·礼运》所述的大同理想。而走向大同世界的理想状态,即通过“亲民”的路径,齐家、治国而平天下。修齐治平的基本准则,是“絜矩之道”,即忠恕之道。


絜矩之道,是治国的基本准则,一言而蔽之,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伦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同理心。由此衍生出了治平的两个原则,即政治原则、治经济原则。


关于絜矩之道:忠恕原理,王雷泉教授说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内涵就是用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来推测别人的感受,恕道就是“推己及人”。


治国以仁孝为本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君主能尊老敬老,人民就会盛行孝道。君主能尊重长者,人民就会善待兄长。君主能体恤周济孤苦无依者,人民就不会背弃弱者。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便是君主的道德榜样,为人民树立起道德的准则和示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凡是长上那些令人厌恶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部属。若讨厌下级的作为,就不要用来对待长上。这种将心比心,并且己所不欲,不可以施于别人的道理,便叫做絜矩之道。


至此,上海觉群书院国学系列课程《大学》四讲完结。上海觉群书院将继续邀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带领大家博览群书,以文化涵养心灵,藉美学提升气质。(现场记者:桑强强)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