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供一个精神的休憩之所
学习禅定
饶有兴趣(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陈亦权)
佛教为世人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段彪)
伴佛而读(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陈亦权)
菩萨在线佛讯 俗语说:“桥不怕旧,最怕有人受”,指不怕桥段老套,最怕的还是有人喜欢上当。大师原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也是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佛教徒称佛,也用作对和尚的尊称。
纵观近几十年的中国江湖,“大师”倒了又立,立了又倒,前仆后继,各领风骚三五年,挥一挥衣袖,带走黄金万两。“打假”声浪从未中断,却挡不住一波波信徒无数。如果不是媒体跟进,王林从“明星拜访”的第一轮漩涡中抽身后,可能就再次“大隐隐于市”了。纵观王林事件的发酵脉络思路,是整个社会破除迷信的历程。
宗教与迷信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并有独立的学科宗教学。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受法律保护。政府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坚决依法取缔、打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迷信活动。
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首先,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一般由宗教组织、信仰和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仪式、戒律、经典等基本要素构成。传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演变成禅宗,与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并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封建迷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一般是由神汉、神婆等迷信职业者主持的算命、看风水、求签卜卦等活动组成。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正式组织形式、仪规、戒律、经典,没有像宗教那样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特点,一般是迷信职业者随意活动随聚随散。
其次,宗教活动在活动内容上有固定不变的经典、信条、场所以及信仰对象等,并世代相传。
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固定的经典信条和信仰对象。有些封建迷信活动中所用的所谓经书,有的是从佛教、道教中摘抄的,有的是迷信职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胡编乱造的。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场所,所崇拜的对象,基本上是些臆想的鬼神,以及神话中的人物等。
第三,宗教与封建迷信的行为结果有明显区别,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一般而言,正常的宗教活动所产生的行为结果,对社会生活不会构成现实的直接危害。
封建迷信活动,是神汉神婆以看风水、看相、算命为借口,进行骗取钱财,他们妖言惑众,装神弄鬼、进行诈骗活动,甚至伤害人命,危害社会秩序和群众的身心健康。
我国采取的宗教政策法律
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情节严重,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我国党和政府一贯的政策。而对封建迷信活动,我国一贯的政策是坚决依法取缔。打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封建迷信。我国《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封建迷信活动不受国家法律保护。
中佛协成立60周年
国宗局:善待宗教应成共识
宗教的社会意义
宗教的本质是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这是人作为人在精神活动中所特殊需要的。人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要靠信仰去解决.信仰有很多种,而宗教信仰是其中一种. 宗教通过某种信仰,比如神的观念,把人生的意义从此岸移向彼岸,实际上在精神上延长了人生,这样就消除了或者至少减轻了人对死亡的恐惧.
佛教是人本的宗教。佛家三宝(佛、法、僧)的存在,寺院存在,为世人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提供一个精神的休憩之所。
宗教是一种包含符号、信仰、叙事体故事等多种表现方式的文化载体,在修行者生命体验过程中,通过祈祷、仪轨、冥思、音乐等形式修葺的宗教实践一直和慈善的理念密不可分。我国宗教群体庞大,蕴藏的慈善能量惊人。佛教团体努力地推广人间佛教的核心理念,为社会慈善事业贡献力量。庙宇不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宗教人士参与到社会慈善生活中来,信仰就有了可依循的,实际而可观的价值。(图:菩萨在线 文:妙雅)
【编后语】佛教的宗旨是改善自己和帮助其他生灵同步进展,相互成就。佛教作用是是鼓励人们积极承担自身面对的问题并用智慧的方法解决,导归劝善促进社会安定繁荣。
相关新闻:
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参访团一行赴老挝参学交流
(责任编辑:范祖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