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汪耀煕)
黄金财富是助道的胜缘,是修行人必要的福德资粮(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纪伟)
本着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佛教僧团积极地开展利益众生的各项事业。
“信心、结缘、布施”生财之道
菩萨在线佛讯 星云大师说:“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近日,先有以清修苦行“不捉金钱”而闻名全国的辽宁大悲寺被曝:表面不捉金钱实则疯狂敛钱,收受居士大量捐款。又有多次敲诈勒索寺庙“网络维权斗士”周禄宝被捕。两则消息直指寺院与钱财关系,寺院再度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现在很多寺庙,香火旺盛,进账不少,被许多眼红的人认为“油水”很多,总想蹭一把。佛教自从产生,就与财物结下不解之缘。
原始佛教对财物的态度是接近“全无”,或者说是“准全无”。原始佛教实行乞食制。僧人不生产,也不积聚钱财食物。每到吃饭时,僧人去化缘,人们给或不给,给多给少,给好给坏,僧人都不计较。佛陀圆寂后,佛教僧团因意见不同而发生分裂,按南传佛教的说法,这些不同意见共有“十事”。而“十事”的第一件事是:能不能将食盐储备起来,以供他日之用。最后一件事是:能不能储蓄金银财产。可见无论是储备日常用品还是储蓄金银财产,在原始佛教时期都是不合戒律的。原始佛教只是将财富视为维持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必要手段。他们所要获取的只是衣食、坐具、药品等基本的生存资源;获取的方式是通过佛教信众的施舍。
但在其后的演变中,佛教僧团中也开始积聚食物钱财了。但僧团获取食物钱财的方式仍是由在家信众施舍。当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的这种生存方式颇遭非议,最终导致了禅宗的“农禅”,其生存方式变他人施舍为自力更生。农禅是中国佛教对中国社会的一种适应。农禅之所以可行,因为禅宗在提倡生产劳动的同时,将参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实现了生活上的自力更生,又不耽误修行,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和贡献。然而,农禅这种自力更生获取生存资源和财富的方式只是特例,古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佛教僧团还是依靠施舍,来求生存、求发展。佛教供养古来有之,宋代和辽代就有许多石刻记载。对于慈善人士或佛教弟子的捐助,依托的是长老或大德高僧的个人魅力和修养以及佛门弟子的忠教信仰,其深层的意义已不再是金钱的付出,而是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爱心的延续。
即使是依靠施舍,在佛教发展过程中,佛教僧团还是能积聚大量财富。这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运用这些财富,或如何散之有道?
用财和散财的方式当然与获财的目的紧密相连。从本质上说,佛教是不应占据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因此,由众生施舍而获得的财富除满足僧团的基本物质需求外,其余部分应该用来造福社会、造福众生。否则的话,不但违背佛理,招致世人诟病,而且在极端情况下,还能使佛教招致灭顶之灾。
而本着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佛教僧团积极地开展利益众生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慈善事业。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有着悠久传统。早在北魏就出现了“僧祗粟”,用于欠收之年赈济饥民。此后,寺院建“义仓”、“悲田坊”、“安乐坊”、“养病坊”、“安济坊”,甚至还有专收麻疯病人的“疠人坊”、“福田坊”,还有埋葬无主尸首的“漏泽院”等。而在灾荒和战乱年代,各寺院普遍施粥、施衣、施药、施棺。另外,在民间公益事业方面,寺院和僧人经常发起或参与了修桥铺路、开渠挖沟、植树造林、放生护生等活动。佛教的这类消灾解难、扶贫济困活动和慈善公益事业,既减轻了民众的苦难,又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
在禅学中,对财富的意义也给予了肯定。在《鸯觉经》里,释迦牟尼把人类分成三种:
一.双眼瞎。指没有财富的人。这种人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财富增长,同时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
二.独眼龙。有财富但没有道德的人。这种人只有一只金钱的眼睛,而没有道德的眼睛。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拥有财富增长,而不知道如何培养好的道德品质。
三.双眼明。既有财富又有德行的人。他既有金钱的眼睛,又有道德的眼睛。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佛陀把没有财富的人看做双眼瞎,而不是把没有精神的人看做双眼瞎,可见在这里,禅学肯定了金钱的合理价值,对它并没有一味的排斥。
禅学肯定财富的合理价值,并且也深知“衣食足而后知礼仪”的人性的普遍性。佛陀非常清楚,丰衣足食,获取财富是人类的基本的需求,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是不要奢求他有更高的精神的追求的。
大乘禅者认为,财富是助道的胜缘,是修行人必要的福德资粮。在《阿弥陀经》等经典中,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宝树庄严,非常华丽和富有,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国土。与小乘罗汉的苦行僧形像,身上没有什么装饰不同,大乘菩萨的画像,全身戴满了璎珞珠宝。大乘菩萨救度众生,不但要法施,还要“财施”, 用金钱做慈善工作,服务社会。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信心
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布施
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一种是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图:菩萨在线 文:妙雅)
【编后语】信心、结缘、布施,播种总会有收获,秉承佛陀的教导,财富也会滚滚而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范祖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