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末法时代人们精神的支撑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果明      时间:2014-02-12

末法时代人们的信仰何在?(图片来源:菩萨在线-摄影:慧宏)



佛教的信仰,以三宝为中心(图片来源:菩萨在线-摄影:慧宏)

 

    菩萨在线佛讯  我们需要信仰!尤其是在这个心灵已成真空的时代;我们需要宽容,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习惯于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党同伐异的国度。考虑到我们仍然要面对无数苦难,我们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能够给人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恰恰是我们当今所最为缺乏者。


    当代,人们的信仰缺失与社会道德危机四起。假如我们不愿看到这些或者与这些人同伍,那我们就要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一种适合于自身的信仰,而不再是雷同与世俗的虚名与利益。


    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 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信仰总是与厄运灾难携手而行,甚至是孪生兄弟。但细细品味人生不难发现,无论任何人都永远无法摆脱苦难的折磨并最终走向灭亡的结局。这种宿命式的命题催生了宗教,而宗教又带给人们以信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信仰的核心就是抽象、神秘甚至是虚无的理想、人道与人性。它是无数代的人们历尽千辛万苦,口传心授,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的思想精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它往往是一种思想的发散,引导着人们思考宗教与文化、宗教与人生之间的既隐秘而又无法割断的紧密关联。几乎所有的宗教经典,都是在记述关于信仰与苦难的精神追求过程。为了一种信仰,人们抛弃一切名利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价而奋斗、追求、反抗、忍受,殉道,在苦难与信仰整合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得以升华,同时伴随着深沉与壮美的心灵感受。这或许就是对所谓“神性”的体验甚至拥有。正是由于神秘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和对人的神性的肯定,给信仰者带来精神上的顿悟、启迪和震撼。越是虔诚,这种震撼的强度就越发强大。各种正统宗教在中国这样一个天灾不断、人祸频仍的古老国家中艰难挣扎的过程便能说明与折射出其魅力所在。我们应当更深入地研究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处境,更全面、准确地描绘各种宗教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大环境中呈现出的特点。


    【宗教信仰】


    其实,国人亦需要信仰。虽然信仰不一定必须来自宗教,但宗教肯定可以提供信仰。就而绝大多数国人而论,宗教情怀的淡薄与缺失,使得诸多民间宗教如匆匆过客,在兴盛一时后便销声匿迹。这足以说明国人大多不习惯于真正的成熟的宗教信仰,这一特点已在民众中较完整地体现了出来,他们几乎永远徘徊甚至停留在原始宗教信仰阶段,即更习惯于迷信于某种事物、某个传统、某位英雄,在对具体的事物、传统与人物的崇拜中游离、摇摆,以暂时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同时又可为精神上不思进取的浅薄懒惰与生活上趋利避害的油滑懦弱寻求合理的借口。这种永远是在追求世俗平庸的价值取向,与真正的信仰大相径庭。


    圣严法师谈佛教的信仰


    (一)三宝


    佛教的信仰,以三宝为中心,不像一般人误会佛教的那样,认为佛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


    佛教的信仰,可以分作自信和信他的两面,然都是以三宝为主。三宝,意思是宝物,有救济贫困的功能,佛教则用三种宝物,救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从一般而论,人的自信心是有限的,往往由于财力、智力、权力的限制,对于宇宙人生乃至小到对于平日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没有自信心去解决和克服。这种人,首先需要有一种外在的依靠,才能帮助他克服难关,那就是信他的力量。


    (二)信他


    佛教给你信仰的,称为住持三宝:


    (1) 佛宝──二千五百年前出生在印度的一位王子,出家修行而开悟了的那个称为佛陀的历史人物。


    (2) 法宝──由那位成了佛的印度王子,把他自己开悟的方法以及用他的智慧观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说了出来,只要我们照著他所说的方法做去,我们也能开悟。


    (3) 僧宝──凡是佛教徒,如果他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在这三宝之中,如果无佛,我们根本无从知道离苦得乐的方法,如果无僧,这些方法便无人示范修行,也无人把这些方法传流到现在。而我们信佛及敬僧的理由,即是为了学习修行的方法。当然,佛教也鼓励我们崇拜圣贤,佛教称他们为菩萨,譬如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也都是信他的对象,并且灵验非常多。但这仍在三宝之内,一切的菩萨都是僧宝,一切的佛都是佛宝。佛教被人误为迷信的最大原因,乃是由于许多信佛教的人,只是信佛信僧,没有懂得修行的方法。事实上,如不学习方法,信佛信菩萨,虽可得平安,却不能开悟而离苦得乐。唯有学习了方法,认真地修行之后,始能由信他而产生自信的力量。


    (三)自信


    即是信自己。这是在信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从修行的经验中,确切地体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本来和佛无别,所以必将能够成佛。但这自信的仍是三宝,我们称它为自性三宝:


    (1) 自性佛宝──佛的意思是觉悟,人人都具备有觉悟的可能性,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是清净的佛性,只因为被外在的八风所吹,心理受了影响,产生了种种的烦恼,把清净的佛性遮盖住了,所以称为凡夫。所谓八风,是指的利益、损失、毁谤、荣誉、称赞、讥笑、痛苦、快乐。一个人,如果能够到达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他就解脱了一切的烦恼,虽然尚未成佛,他已见到了他的自性佛宝。


    (2) 自性法宝──在没有开悟之前的人,修行的方法,是靠他人传授的,当你开悟之后,你会发现,修行的方法,本来就是现现成成的,和每一个人的本性是分割不开的。这个方法,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两部分,理论的部分,可以比作地图,实践的部分,可以比作上路向目的地前进,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不是落于纸上谈兵式的研究,便是落于盲人骑瞎马式的苦修。未悟之前,法在心外,所以需要求师问道,开悟之后,法在心内,从你心中流露出来的,就是解脱烦恼的方法。不必另外再向佛经里去寻求,但却绝对是与佛经的观点一致。因此,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一共向当时的信众们说了四十九年的修行方法,最后宣布,他并未说出一字。也就是说,他没有创造出任何方法,一切的方法,原来就存在著的,他只是在发现这些方法之后,向大家指点出来而已。


    (3) 自性僧宝──佛与法,既在我们每一人的自性中俱备了;僧,当然也不例外,僧的意思是融洽无间,和合一致,即消除了烦恼之后的状态,所以称为“清净和合僧”。烦恼是从我们的肉体及精神方面的不满足和不顺利而产生的,所以信佛的人,要解除烦恼的痛苦,首先必须从贪心、嗔怒、不明是非的三方面,渐渐地省察和消除著手。尤其像出家人,他们不求任何东西,甚至将他们最宝贵的身体,也施舍出来,称为舍身出家,所以称为僧宝。但在他们没有断除烦恼之前,仅仅是凡夫僧,断了若干烦恼的,称为贤僧,将要断尽一切烦恼的,称为圣僧,像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即是圣僧,纵然是成了佛的人,也是僧宝之一,所以释迦牟尼佛,仍对他的弟子们宣称,他也在僧的数目之内。有很多人,不晓得佛与菩萨的区别,现在,相信诸位已经明白,菩萨是成佛之前必经的修行阶段的人,佛是菩萨修行到圆满时的最高阶段的人。佛的身分是最高最圆满的,但他仍可为了适应各类的众生,化身为凡夫、化身为鬼神、化身为菩萨,所以在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是古佛的再来,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不同类别的化身,其实,他有千手千眼,也有万手万眼,他有千万种不同类别的化身。化身的方式,则有托胎化身及变现化身的不同,不论那一种方式的化身,当他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他是你的亲戚朋友和家族中人,是普通的人。他可能用正面的方法来协助你,也可能用反面的方法来激励你,不论正反,都是对你人格的培养和事业的成功有益。因此一个信佛教的人,他看所有的人,都是救助他离苦得乐的菩萨。一个开了悟的人,也能自觉到他自己,是与僧宝不可分割的,所以也能自然而然地,负起了菩萨所应负起的使命。


    有些知识分子,读了几种禅宗的书籍之后,知道了自性三宝的境界,高于住持三宝,所以自称信仰自性三宝而用不著住持三宝。像这些人,佛经里有一个寓言说到:曾有一个愚人,见到三层楼的建筑物后,即要求一位建筑师,单为他建第三层而不要底下的两层。诸位想想看,这是可能的吗?因此,我要告诉诸位,先从信他的基础上入门,等你根据所学的方法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时,自信的功效,便会自然显现在你面前的。


    雪漠谈对佛教的信仰


    对佛教的信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信”;第二是“仰”。信就是一种敬畏。敬畏一种什么东西?敬畏一种你认为的比自己伟大的某一种精神,或者敬畏某一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这才有了“信”。仰呢,就是向往,不但自己有“信”而且向往它,希望自己达到某一种境界,这才构成了信仰。所以说,正信的佛教也罢,佛教也罢,佛教首先是正信,你必须明白自己信什么东西。如果不知道自己信什么东西,如何信?如何向往?如何自省?不知道如何达到某一种境界却要信仰的话,这就是迷信。所以说,佛教是迷信还是正信,在于你自己明白不明白那个“信”的精神的东西。
 

    比如谈到明星信佛的影响,这个影响确实存在。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很大的声音传播某一种东西,才不会被搅天的信息湮没。在这一点上,明星信佛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但是,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个明星信的时候,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信什么?是不是明白信仰是一种什么精神?如果说佛教追求一种所谓的解脱也罢,所谓的自由也罢,那么,你是不是真的明白,这种解脱和自由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明白这个之后,那么你是不是明白如何实现这种自由?如何实现这种解脱?需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知道这些东西,那么这个才是真正的信仰、正信。如果不明白这个东西,单纯地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候就用一种非常狂热的行为,说一些不一定符合佛教正见的话,那么,这就会造成很大的误解。这样,许多佛教徒、许多佛教的信仰者就会受到这种错误的误导,被人们认为佛教是一个迷信的宗教。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许多歌星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可以信仰,那么,是不是你信仰的这个东西真的是佛教的精神?而不是佛教的名词,而不是佛教的名相,而不是佛教的那种外形。
 

    我举个例子,方舟子也罢,很多人也罢,为什么要攻击佛教?他攻击得对吗?对的。我说“对”的意思,就是他攻击的,正好是佛教自己也在反对的那些东西,比如说神通,比如一些神神道道的东西。佛教要反对这些东西。释伽牟尼就公开的反对这些神通之类的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
 

    因为神通不敌业力。那么同样的,就是明星也罢,你的正信的佛教也罢,必须告诉人们佛教的真正精神是什么?明星在传播佛教的时候,必须自己弄懂佛教的精神是什么?那么你传播的这个对还是不对?是真正的佛教还是你自己认为的佛教?如果是真正的佛教,那么很多人都会觉得因为这个明星的传播让大家知道了一种真理。这是一种巨大的功德。如果你传播的是一种谬误的东西、莫名其妙的东西,那么对佛教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我身边有位朋友,当他提到佛教的时候,他对一些佛教徒是不屑一顾的。他觉得佛教就是一些消极的东西,就是一些老太太磕头、拜佛、求佛、祈福的一种礼仪、一种文化。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最积极的。它是靠改变自己的心灵来改变世界,而不是想靠世界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什么东西。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世界改变不了自己心中的快乐。真正的佛教追求两个字:快乐,就这么两个字。世间法追求一种有条件的快乐,我们称之为“离苦得乐”;出世间法追求一种无条件的快乐,我们称之为“涅槃之乐”。所有的修炼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快乐的目的。如果你证得了一种无条件的快乐,比如心灵的明白、智慧的觉醒。如果能得到这个,那么就是正信的佛教。如果靠一种欲望的满足,比如物质、各种心外的许多条件的满足来得到那种快乐,就是不究竟的快乐。当然,佛教也允许有这种不究竟的快乐,这称之为世间法。比如天人,他也追求这样一种东西。
 

    事实上,就是直到今天,好多人还是不明白。真正的佛教和所有宗教、所有的科学、所有的文化一样,它的存在的意义是在于能给人类和众生带来快乐。不一样的就是,佛教追求的是无条件的快乐。不管世界怎么样,不管有没有条件,我都是快乐的,而且,这个世界改变不了你的快乐。
 

    所以我常说,佛教它不是用来改变世界的,而是为了世界改变不了你心中的快乐。世界怎么样,他都知道一切都会过去,只有心中的那种觉醒、光明、快乐、清凉不会因为条件的消失而消失,不会是无常的。所有的有条件的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教追求的是无为法。“放下”一切条件。快乐不因为各种因缘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为各种条件的消失而消失。所以说,真正的佛教是这样一个东西。明星必须明白这样一种真理,明白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么?你传递出来的才是正确的。如果明星不明白这些东西,把佛教反对的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作为佛教的真理来炫耀的时候,这对佛教是一种亵渎。所以说,我认为任何包括明星也罢,佛教徒也罢,首先弄明白佛教的精神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目的?它如何实现这个目的?这是非常清晰的。它的严谨程度像科学,也像数学一样,非常严谨。
 

    当你明白佛教的真正的正信的原理,知道它的诸多的真理性的那种步骤以后――它非常具有实证性的、有次第的、非常清晰的,任何一个人朝着这条路走,都可以得到无条件的快乐,我们称之为“解脱”;都可以得到一种自由,我们称之为涅槃之乐。所以说,我始终觉得正信的佛教应该是这样。直到今天,很多很多的人宣传的一些东西,只是佛教的一个方面――甚至有些是佛教自己也反对的一些阴影的部分。就像这个杯子放在桌上的时候,很多人看到的是杯子后面这个阴影。他们也许认为这个杯子的阴影就是杯子,不是这样的。它真正的佛教是那个光明。光明照到杯子的时候,虽然有阴影,但是这是佛教自己也想解决、也想消除这个阴影。不要把这个阴影认为是佛教的全部而宣传。我们应该宣传什么呢?要宣传这个光明。不但正面有光明,而且后面有光明的时候,这个杯子就没有阴影了。这就是佛教认为的正信。(文:菩萨在线编辑综合整理)

 

相关新闻:

国宗局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

国宗局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

 

 

(责任编辑:范祖甄)

菩萨在线APP

了解最新佛教资讯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