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佛协副会长心澄法师编辑整理出版系列佛家典籍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言      时间:2012-05-31

《佛教经典译释》系列丛书

 

心澄大和尚所整理出的书籍


心澄大和尚所整理出的书籍

 

  菩萨在线江苏讯 近年来,心澄大和尚参加了《金山志》、《茗山法师纪念文集》的编辑,出版了《慈舟禅师纪念文集》和《金焦文丛》。此外还出版了《佛教经典译释》及《浮玉清韵》。


  在《佛经经典译释》的创作方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深入经藏,探源典籍,心澄大和尚披剃金山,就读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深造于北京中国佛学院本科班、研究生班,之后回金山佛学院讲解经论,前后达二十余年,深感读佛教典籍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名相,而在于领略经论旨趣,经论由不同的旨趣衍生成不同的宗派。又因行者根器不同,修学不同,而同一部经典往往因翻译版本的不同,各家解释的不同(流传世间的注疏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之多),加之经典翻译、注疏的时间离我们久远,古今文言不同,修辞差异,所以导致现代人离古愈远,愈缺乏解读古籍的能力,往往视大藏经为天书,明知其中有汪洋浩瀚的智慧,亦只能望洋兴叹,欲渡无舟。有鉴于此,为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字,提供修学者遨游佛法义海的方便,心澄大和尚将二十年来的学院教学典籍进行整理,并参阅大量的古德今贤注释,作了系统的整理,编辑成《佛教经典译释》(共十八册)系列丛书。


  此套丛书的特点是:(一)力求通顺易懂。每部典籍均设有科判、原典、释义、译文等单元,释义力求言必有据,文句力求流畅易懂,遣词力求深入浅出。(二)力求雅俗共赏。丛书虽是白话佛典,但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部经典均分题前概述、经文译释两部分。题前概述阐述经文时代背景、典籍大义、影响价值以及对中国历史现实产生的积极影响。(三)力求继承传统。丛书依据古德科判,逐句标明,由于古今文体差异,对于科判,大部分已出版的佛教丛书未予采用,使今之学者对传统的分段已很陌生,故本丛书追寻传统,准确标明,期使读者一目了然,契入妙谛。(四)力求适应时代。将典籍里具有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神圣性的章节作重点注释,结合今天的语法特色,用大家都能看明白的文字表述,使读者能够充分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


  此书释译过程中心澄大和尚参阅了吉藏大师《中论疏》、《十二门论疏》、《百论疏》、《净名义疏》、《三论玄义》;刘常净《三论要义》、《三论述要》;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等著作以及选用了佛教网站相关内容。目前第一辑已由广陵书社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赵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