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东林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十五)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慧      时间:2012-11-25


朱景东居士为培训班学员讲《儒家内明之道》第三课时(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培训班现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朱景东居士讲《儒家内明之道》第三课

 

  菩萨在线江西讯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朱景东居士为培训班的学员们继续讲《儒学的内明之道》。

 

  朱景东居士首先从“儒学内明之道”的“内明”契入今天所要讲述的课题。为什么叫“内明”呢?因为儒学文化体系的核心“格物致知”而后的“明明德”,最为根本的目标是开显内心的光明智慧,从而达到对生命宇宙宏观的体认,也即对生命宇宙之“道”的体认。而此一体认之路径是“由内向外”,所以称其为“内明之道”。

 

  “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于此,烦恼亦在“道”中。无可否认,各种烦恼伴随人的一生,由心理学范畴讲,人生的烦恼是一种负面情绪,儒学的“内明之道”既然探索的是“道”,所以自然要从怎样处理负面情绪的“烦恼”入手。对于烦恼的处理方式,可以归纳为“随”、“顶”、“忍”、“丢”、“不顶不丢”几种方式。“随”,主要是主体在烦恼面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被烦恼驱使,成为烦恼的“仆人”。“顶”,是说与烦恼进行强硬的对抗,在心态上表现为“忍”。内心强忍烦恼,在人前却表现的大度没事轻松的样子,其结果往往是对身心造成伤害,因为“强忍”致使五脏气不通达,特别是导致肝气郁结,所以,经常强忍烦恼的人易患肝病。“丢”,就是烦恼来了,采取逃避的方式,实际上,烦恼由心生,不解决“心”的问题,烦恼是不可能因为地域环境的改变而能被“逃避”掉的。可见以上几种对待烦恼的方式都不可取,因为都是违背了“内明之道”的体认规律。所以,不仅不能解决化掉烦恼,反而是火上浇油,烦恼更多。那么怎样根据“内明之道”正确恰当的化解烦恼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对“烦恼”由“内而外”、“由上而下”进行一番觉照。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由光明处突然进到一个黑暗的空间,会突然发现什么也看不见而感觉恐惧,但是,当我们心情稳定下来之后,渐渐的会发现本来看不见东西渐渐露出轮廓,这时由于黑暗产生的恐惧感就会消失,在这里,“黑暗”就像“烦恼”,当我们置身其中,轻松平静的接纳黑暗(烦恼),黑暗(烦恼)反而消失了。烦恼也如高山之云雾,远远看去,云雾重重,但是当你登临高山之上,置身云雾之中,用手触摸云雾,却发现一无所有。可见,在“黑暗”和“云雾”这两个烦恼上,只要我们以自然轻松的心态接纳面对它,静静的观照觉照它,深入地观察甚至欣赏它,并且可以采用一些诸如对烦恼“命名”“标签”等方式,将所谓的烦恼进行个体性的觉照,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烦恼是由我们需要的心理产生的,就是说,任何因外境为缘的烦恼升起时,只要我们的心不动,烦恼就不会起来,烦恼的升起是由于彼时彼刻我们内心产生了某种“需要”,所以烦恼是“自心”的产物,于外境无关。第二、烦恼是无自性的,如同黑暗和云雾,它没有一个“实体”,当我们真正接纳面对它时,反而找不到任何实体。第三、烦恼即菩提。可以说,烦恼也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当我们以真善美的良知为出发点对烦恼进行平静的觉照,深入的观察,而不是以功利、妒忌、狭隘瞋恨之心去钻牛角尖,从而进入“杯弓蛇影”“盲人摸象”或“疑人偷斧”等认知的错觉误区,就会发现,基于对“烦恼”的觉照,而使得烦恼独立于我们的体认观照之中,进而成为一种被欣赏的对象,观照本身的过程即是对“道”的体认,从而内心产生宁静祥和之乐。这就像雾气(烦恼),在太阳光的照射(觉照)之下闪现出美丽的色彩并且很快会消失一样。再大的冰块(烦恼)也是经不起太阳光照射的。可见,依据“内明之道”,发掘培养觉照能力,也就是挖开了生命的智慧之泉,觉照力增加即使百分之一,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觉的认知而产生的诸多烦恼。

 

  为此,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对烦恼的观照,对待烦恼应该是“不顶也不丢”。在觉知中自然面对发生的一切,在知行合一中领会生活,体认“大学之道”。

 

  上午10时,朱景东居士讲座圆满结束。


寂庵法师为培训班学员讲《东林寺闭关经验》(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培训班学员们认真聆听(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寂庵法师讲座《东林寺闭关经验》

 

  2012年11月23日下午2点,寂庵法师为培训班学员举办了关于《东林寺闭关经验》讲座。


  东林莲社负责人德首法师介绍说,寂庵法师是位很有行持的师父,曾在终南山住茅棚修行了十多年,如今为东林寺闭关中心负责人,在护持闭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寂庵法师介绍了东林寺一系列实修活动——冬季佛七;每年五一、十一两次精进佛七;每月12号24小时经行念佛;每月两次十天百万声佛号闭关。寂庵法师说,几年来,自己一直在闭关中心护关,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


  寂庵法师介绍了创建山顶关房的历史,以及关房清幽的环境和齐全设施,然后介绍了闭关种类,有“10天闭关”、“24天闭关”,前两年在冬季还举办了“49天闭关”。寂庵法师详细介绍了闭关的注意事项和禁忌后,启发大家说,无论是哪一种闭关,都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若将闭关念佛当成消业障、做功夫、治病等,则与净土法门宗旨有悖,得不到了生脱死、证得佛果的殊胜利益。


  寂庵法师用善导大师、印光大师等祖师思想,指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为禅宗接人之方便语,不能宗教混滥。他运用各种比喻,反复强调净土法门“指方立相”,仰仗佛力带业往生的特质。对于在关房妄念多、昏沉掉举,甚至病痛复发、出现“境界”等问题,寂庵法师均指示了对治方法,并用一些闭关案例,证明只要死心塌地“南无”,把生命毫无保留地托付给阿弥陀佛,紧抓住一句佛号不放,无论是业障现前,还是“境界”现前,均能安然度过,功德圆满。


  面对因关房有限,信众踊跃报名却未能满愿之现象,寂庵法师表示抱歉。他宣布了东林莲社已与省内外有条件寺庙联合举办闭关念佛活动的消息,还展望了将在东林大佛净土苑建千人闭关房的蓝图,令全场欢欣鼓舞掌声雷动,当即就有居士表示愿意参加护关。
寂庵法师的讲座,字字切入实修,句句激发信心,令学员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就学员提出的十几个闭关问题,寂庵法师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全场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感恩寂庵法师的开示。


大安法师为培训班学员讲《宗教不宜混滥论》第七课时(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法师在培训班开示学员(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东林香光大讲堂二楼讲座与开示现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认真听课的学员(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学员现场听闻法师开示(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大安法师讲《宗教不宜混滥论》第七课

 

   2012年11月23日下午6时30分,大安法师在东林寺香光讲堂二楼为培训班学员以及寺内四众弟子讲印光大师《宗教不宜混滥论》第七课,也是最后一课。

 

  大安法师首先解释了“教外别传”的含义。凡有文字语言施设者,皆是“教”,而非“禅”。语录、转语、棒喝等,充其量不过只是不同于一般经教的另类的“教”而已。所谓“教外别传”,令人于指外见月。如来经教和祖师机锋转语等都是标月之指,学人必须于指外见月,故名“教外别传”。又,禅门宗匠应机随缘,活泼泼地所运用的各种手段,因为其“超越常格之外”,故名“教外别传”。“教外别传”传的就是“向上一着”、或称“第一义谛”或称“不二法门”等。

 

  其次,不可执理废事。若真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依据如来教法真修实证,历缘锻炼,断除烦恼。如果“口便说空,行在有中”,则地狱有分。“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祸殃”。开悟之后,实证匪易。天台宗的第四代祖师--智者大师,悟“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大彻大悟。总持如来的一切三藏经教,辩才无碍。被誉为“东土小释迦”。大师临终自言“但登五品”,也就是圆教的“观行即佛”位。仅能圆伏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而见惑尚未能断除。以智者大师功德巍巍无与伦比,所证不过如是。断惑证真,岂是易事!所以,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的学人,应该追随慧远大师、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等,修行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出离生死,径登不退。

 

  11月23日晚8时10分,大安法师在第五届东林寺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上的《宗教不宜混滥论》全部课程圆满结束。

   

相关新闻:

 

江西庐山东林寺举行第五届弘法人才培训班开学典礼


上海东林寺秋季水陆空大法会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彭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