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佛教教义认为,公共文明的缺失是人类共业感召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因缘,则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偏离以及行为方式的失当所引起的。佛陀以其亲证的缘起真理揭示了宇宙一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因果联系。人类非常需要运用佛教博大精深的生态思想的正能量,吸取其积极的智慧。
公共文明的呼唤(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曹湘华)
文明敬香(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曹湘华)
培育公共精神 涵养公共文明(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陈强)
佛教博大精深思想的正能量(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陈大鹏)
菩萨在线佛讯 2013年8月2日,北京寺庙什刹海火神庙在金锭桥东北侧举行放生祈福仪式,众人围观抢鱼落水。前段时间, 酷暑下的杭州犹如火炉一般,在白堤两旁的西湖边,游客脱去了鞋袜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美丽的西湖竟然成了天然的洗脚池。不久之后,又有一组中国人在法国卢浮宫水池中泡脚的照片在网上传开。
梅城千佛塔寺的一处小竹林,遭受游客刻字涂鸦。在千佛塔旁边,有一片小矮竹,竹干宽厚,颜色翠绿,可惜表面密密麻麻被刻满了数百个人的名字,实在大煞风景。如此多的刻字中,有留名的、有画心形图案表达爱慕的、有祈求平安的、有“到此一游”的……刻字留名有失庄重,有损文明,也影响寺院形象,希望市民和游客注意素质,主管部门也可设立警示牌,教育大家别刻字涂鸦,共同维护整洁环境。
佛教教义认为,公共文明的缺失是人类共业感召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因缘,则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偏离以及行为方式的失当所引起的。佛陀以其亲证的缘起真理揭示了宇宙一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因果联系。缘起因果的道理还告诉我们,自身的发展诉求不能损害到他人的权益,不能罔顾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否则必将遭受恶果。
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
为规范行为,舟山在国内较早制订了此类产品的技术标准,后被相关部门吸收借鉴并上升为国家标准。 “香体小于半米,敬香不超3支……”对宗教场所内售香、敬香等行为,已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游客敬香须遵守规范。我国佛教名山舟山普陀山,年接待游客逾700万人次。在普陀山景区官方网站上,也对游客不当的敬香行为作出提醒:多数人以为燃香敬佛愈多愈好,其实这是对敬香功效的误解。一般只要三支,分别代表佛、法、僧三宝。表诚心并不在于烧香的多少,从净化寺院环境,消除火灾隐患,创建文明寺院等目的出发,倡导游客“奉敬三支香”。
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人相善其群”,才有可能形塑真正的公共文明只有遵循现代文明的普遍性规则,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如果我们留给世界的,只是夹塞排队的混乱,只是“中国人就餐区”的标牌,这样的文明形态不惟不能“对人类有较大贡献”,或有可能面临“开除球籍”的危险。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
学诚大和尚“佛教缘起、因果的世界观为佛教徒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根本的依据,当前让佛教文化参与培育当代公民文明意识正当其时。尽管个体的生态行为可能微不足道,然而一旦聚合为集体行为,就可能爆发出可观的生态影响。”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非常需要运用佛教博大精深的生态思想的正能量,吸取其积极的生态智慧,提倡和实践一种简朴、节俭、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并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图:菩萨在线 文:妙雅)
【编后语】在五千年中华迈向现代社会的关键节点,“立人”之要在于培育公共精神、涵养公共文明。公共文明的程度,标注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人人相善其群”,才有可能形塑真正的公共文明只有遵循现代文明的普遍性规则,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范祖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