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庵天王殿
白雀庵钟鼓楼
白雀庵东寮房
古刹风貌
菩萨在线河北佛讯:首届河北白雀庵观音文化活动将于6月11日-13日在河北白雀庵举行。
首届河北白雀庵观音文化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时间:6月11日-13日(3天时间)
二、活动地点:白雀庵、拟定县政府会议室县影剧院
三、主办单位:邢台市民宗局
南和县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河北省佛教会
邢台市佛教协会
四、活动目的:以观音文化为主题,提高南和知名度,提升南和历史文化品位,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五、参加人员:拟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中国佛教协会,河北省佛教协会,国内各大媒体记者,省市县相关领导等。
六、活动内容:
(1)6月11日全天报到,晚上市县领导欢迎晚宴;
(2)6月12日上午举行观音文化研讨会;下午,参观南和县观音工笔画展、白雀庵、南和县城建、广场建设和邢台大开元寺等。晚上,白雀庵举行观音灯祈福法会、县影剧院举行千手观音戏剧晚会;
(3)6月13日上午9点白雀庵观音殿奠基仪式。下午,欢送各方宾客。
春色满园
白雀庵西寮房
白雀庵风貌
白雀庵大雄宝殿
河北省南和县古称“和城”,别称为“和阳”。南和是一个文明古老的地方,《禹贡》属冀州。周《职方》属邢。春秋归属晋。战国属赵。自西汉(公元前202年)始置南和县,治所即今县域。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南和更隶广平郡,此后南和并入任县。隋开皇三年(583)置南和郡,南和县改属洺州。宣和元年(1119),邢州升为顺德府,辖南和县,此时南和更名澧川(因澧水过境而得名)。明洪武元年(1368)复名南和县,仍属顺德府。民国二年(1913)南和县改隶冀南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和县仍属邢台专区。1993年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南和县仍属之。
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城建筑,东西长,南北窄,颇象一顶封建时代朝官的“纱帽”。北城墙中间,有一外凸部分,形似纱帽壳篓;由北向东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向里收缩,状若两个纱帽翅。如此建城原寓有“重臣名宦”摇篮之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稽可查的就有:丞相2人,尚书7人(敕封诰赠尚书3人),状元1人,进士18人,举人121人,正三品以上官员12人。唐朝宰相宋璟、明朝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等著名人士,现代有著名书画家白寿章等都是南和人。南和县内重要的名胜古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吴村古墓、北齐造像碑、大隋名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北周时修建的河北省最大的二僧道场白雀庵、元代修建的白佛寺水陆殿等。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南和县东北10公里处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余亩。江苏镇江德真法师参学至此,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于是发愿建庵院一处,是谓白雀庵启建之始。后世相传观世音菩萨以妙庄王之女化现顺德府(今邢台)白佛店出家修行。又为父舍目疗疾,慈心至极,而道业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护持众生,“白雀庵观音菩萨女众道场”的世名由此而生。此后,历代朝政崇敬备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庆三年(以上碑文,现白雀庵犹存)都对此庵进行了扩建,至民国六年,白雀庵毁于战乱,仅存殿堂两间,但香火仍然有续,觉林法师惨淡经营,维系三宝,续佛慧命。
1988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白雀庵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协会批准开放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众道场”,住持释能文法师收徒百余名,携其弟子应缘募化,恢复重建,先后在旧址重建了大悲殿(1988年)、地藏殿(1989年)、大雄宝殿(1998年)等。其影响力涉及到周边多个省市,是我省最大的二僧(女众)道场,被誉为“华北第一庵”。住持释能文法师于2002年农历三月初八圆满示寂后,弟子释悟贵法师又建起了天王殿(2001年),东西寮房,般若殿(2002年)等殿堂。
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发展地方文化,提升软实力的号召,南和县政府决定于2011年6月12日上午召开“观音信仰与南和文化”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与会!嘉惠南和!
联系方式:
地址: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白佛村白雀庵
电话:0319-4695728
传真:0319-4695333
邮箱:zsp6656@163.com
邮编:054001
相关资讯
河北邢台市政协秘书长孙兰学一行考察南和白雀庵
河北白雀庵在讲经堂举行了“迎新春共联欢暨学佛交流座谈会”活动
河北省南和县举行首届观音信仰与南和历史文化研讨会
首届南和观音历史文化研讨会人员参观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净慧长老莅临河北南和县白雀庵
(责任编辑 余林威)